魏國大將鎮西將軍鐘會自從率軍出師伐蜀以后,勢如破竹,克陽平關,下漢中,接連得手。姜維聞訊,急忙引兵復奪漢中,但探馬報知,雍州刺史諸葛緒已據守在姜維的必經之地陰平橋頭,斷了姜維的歸路,形勢十分嚴峻。
姜維聽從了副將寧隨的建議,詐取雍州,虛晃一槍,得到此消息的諸葛緒生怕丟失老窩雍州,朝廷問罪,急忙撤了大兵去救雍州,陰平橋頭只留下小股部隊。姜維則立即回兵,火速前進,殺散陰平橋的小股魏軍,迅速通過陰平橋,向劍閣奔進,在路上正碰到部將張翼、廖化等,報知軍情,姜維意識到此時問題嚴重,只有守住劍閣,才能阻擋魏軍的進伐。于是,眾將同去守劍閣。到了劍閣,大家仍為后主劉禪聽信宦官黃皓之事而擔心,但大膽的姜維卻認為,只要守住劍閣天險,就萬無一失。
的確,由于姜維及時地退守劍閣,憑借劍閣天險設防而抵住了魏軍的進攻勢頭,鐘會面對天險,屢攻不能奏效,再加上魏軍戰線拖得過長,鐘會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局面。這樣,姜維退守劍閣,給已處于危險之中的蜀國帶來了一線希望。
(資料圖)
然而,變有利為失利的是,據守劍閣的姜維只盯住了正面的魏軍,而忽視了諸葛亮臨終前要他戒備陰平小路以防不測的叮嚀,拒住眼前的鐘會,卻被老對手鄧艾在背后偷渡陰平小路成功,直搗成都,遂使姜維在劍閣空守天險,致姜維頗有希望的努力化為灰燼。
姜維的失敗,正如鄧艾所分析的:姜維膽大心粗,比不上諸葛亮小心謹慎;決不會理會陰平小路,我定能成功。其實,姜維的部下也曾勸姜維注意陰平小路。但膽大心不細的姜維卻認為,陰平小路地勢險峻,難以偷渡,不足為慮,從而留下大患,葬送了前番的心血努力。
這段戰斗教訓表明,軍事指揮員一定要考慮周全,防范萬一,大膽而又謹慎,切不可粗心大意,懷有僥幸心理,從而前功盡棄。這種經驗教訓同樣發生在企業的專利戰當中,日本小西六公司爭奪專利先用權的失敗就說明了這一點。
所謂專利先用權也稱占先使用權。就是說,甲乙兩方不約而同地研究同一課題,甲方就此申請了專利,而乙方在甲方提出專利申請前就已實施了該發明或者已為實施該發明做好了必要的準備,即使甲方就此發明獲得了專利,乙方也可以繼續從事合法的生產,但不能超過甲方申請日前自己已有的生產規模和范圍。如申請日前乙方日產50臺機器,則乙方只能依此標準繼續生產,這是照顧同行不約而同地從事開發同一產品的研究,對雙方都很公平,各國專利法多有這一規定。
如“機不可失”一節中所述,小西六公司同雅西卡公司不約而同地進行同一課題的研究開發,小西六還是在雅西卡之前即已完成了攝影機驅動電機電池消耗量表示法的發明設計,但僅僅因為沒有及時申請專利,而失去了獲得專利權的機會,反倒要受制于雅西卡公司的專利。
既然日本專利法也有關于占先使用權的規定,小西六也要實施一下姜維的退守劍閣之計——總得讓我生產一部分吧。但雅西卡不予理會,雙方為此只好再次訴諸到東京地方法院,作為被告的雅西卡公司提出的辯駁理由是:原告小西六公司聲稱在原告公司產生了相同的發明思想,并在雅西卡公司申請專利時完成了設計,把攝影機的驅動電機電池消耗量表示裝置具體化了,但認為僅僅完成了設計并不等于完成了發明,事實上也不能構成專利法所規定的為實施發明做好了準備。
法院的判決如何呢?“……本裁判所認為,原告在該發明思想的基礎上完成的攝影機驅動電機電池消耗量表示裝置的設計圖,但僅此程度,不能說是為生產具有該裝置的攝影機做好了準備,也不能說明原告為實施該發明做好了必要的準備……”
這就是說,雖然小西六公司完成了設計,但還沒有滿足享受占先使用權的條件,還必須受制于雅西卡的專利。如同大膽的姜維只守劍閣而忽略了陰平一樣,已搞出了發明設計的小西六,雖注意到了理應爭取的專利先用權,卻因未滿足享有專利先用權的充分條件,在喪失專利權后再次失利。假如小西六公司在完成發明設計后,及時地投入實施或做好了實施的準備,即便喪失了發明專利權,還可以“退守劍閣”——利用日本專利法上先用權的規定,再加上“陰平設防”,能維持一定的生產規模,總不至于使自己的一番辛苦一無所得。
它告訴我們,企業研制出了發明,除了要及時地申請專利外,為了萬無一失,防止受制于他人,一定要盡早地投入實施或做好實施準備,一旦喪失了專利申請權,作為補救,還可利用專利先用權,避免姜維式的“空守劍閣”,小西六公司的教訓也就在于此。
結束語:鄧艾偷渡陰平成功,直趨成都,同鐘會前后夾擊,蜀國就此滅亡。唇亡齒寒,司馬昭把魏國變成了自己的晉國天下后,沿長江順流而下,水陸并進,吳國也滅亡了,唐詩對此有專門的描述:“西晉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千尋鐵繩沉江底,一片降旗出石頭”。自此,三國歸于晉帝司馬炎(司馬昭之子)。悠悠三國近百載,一部波瀾壯闊的歷史結束了。故有詞日:“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至此,談論三國謀略、話說專利經營也告一段落了,但三國謀略和專利哲學卻源遠流長,我們定能從古人智慧和現代的中外企業的專利經營中得到靈感,受到啟迪以改善自己的經營,而決不會像說古論今的空談家那樣:“古今多少事,都付談笑中”。
(馬秀山:《說三國謀略話專利經營》專利文獻出版社1993年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