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著名話劇大師賴聲川接連兩部作品《如夢之夢》《曾經如是》票房和口碑雙雙失利引發觀眾吐槽。甚至有觀眾斷言這幾年賴聲川一直都在“吃老本”,業內所謂的“藝術大師”根本名不符實。
然而面對口碑的漫天差評,賴聲川卻把一切原因都歸咎在觀眾身上,表示是觀眾自己“變笨了”才看不懂他的作品,這讓他本就不富裕的路人緣更加雪上加霜。
【資料圖】
事實上,對比過賴聲川早期和如今的作品,不難發現兩個時期的作品質量完全割裂。越是深入了解賴聲川的成名履歷,就越是對他的人品打上大大的問號。我們有理由懷疑,賴聲川是不是一個表里不一的人?
對此,我們也想用五個問題好好問問賴聲川導演,這些年,你的良心真的不會痛嗎?
01
你到底是“藝術大師”,還是“藝術裁縫”?
從表面上來看,《暗戀桃花源》《寶島一村》等作品的成功奠定了賴聲川如今在話劇界的地位。相信很多熱愛話劇的觀眾愿意捧賴聲川的場,大多都是沖著他的名號去的。賴聲川也深知這一點,所以從不避諱在各種作品的宣傳海報上打響自己的名號。
(賴聲川自己的劇場上劇場海報把與演員集體創作的字放到最小(右下角))
但實際上呢?稍微在網上查閱下幕后資料,就能揭開賴聲川“拿來主義精神”的面紗!
《暗戀桃花源》里大家熟知的經典臺詞“這些年,你有沒有想過我?”,其實是演員金士杰獨創的。賴聲川卻在宣傳口徑上給觀眾洗腦默認是他自己的創作。
從早期的資料來看,賴聲川的獨立創作往往只有4頁稿,他整體創作其實更偏重于集體的創作。
事實是,賴聲川對集體主義創作的過程閉口不談不說,甚至采用“移花接木”的方法把所有功勞都攬在自己身上。為此還得罪了早期的合作演員李立群、合伙人李國修、合作伙伴王偉忠等。
(臺灣一些媒體或戲劇人抨擊賴聲川剽竊)
甚至連學生,都是賴聲川的利用對象:《如夢之夢》原本是賴聲川得到了靈感,前往美國柏克萊大學和師生們一起集體創作的,最后卻演變成賴聲川自己的作品,引發學生們強烈不滿。
實在很難想象賴聲川的過往作品到底多少是靠“拼接”完成制作的,倘若賴聲川心中坦蕩,為何從不見他出面正式回應這些質疑聲呢?
02
你到底是“藝術至上”,還是“流量至上”?
賴聲川在各種采訪里,都透露著一種藝術家獨有的“清高”態度。他好像非常“蔑視”當下這個流量時代。
在參加《十三邀》的時候談到觀眾對自己的作品毫無反應,他斥責是因為現在的觀眾無聊的短視頻看多了,不能理解高深的藝術。
聽賴聲川這么說,是不是都以為他是站在“流量時代”的對立面?好笑的是,賴聲川轉頭就在抖音創立了上劇場官方賬號,負責兜售演出的門票。
賴聲川還明確說過,自己不會根據流量選擇演員,只看演員的適配度。
賴聲川這句話背后的意思,明眼人都能聽出來他是有點“瞧不上”流量的,但正如網友所說的,流量并不是原罪,藝術不該帶有偏見。
然而,“不根據流量選擇演員”的賴聲川,轉頭就被網友拍到在烏鎮戲劇節里,主動找機會把王一博安排在自己身邊看戲,賴導是否在借機談合作機會,我們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這幾年賴聲川合作的演員里,謝娜、張杰、何炅、肖戰、倪妮等,哪個不是流量演員?也難怪就引來網友的吐槽。
賴聲川本人才不會接受觀眾的任何質疑。《開講啦》節目里,當觀眾向他提出疑問,如何看待作品差評的時候,賴聲川屢次打斷觀眾的發言,表示自己從未聽說過這些差評。不能聆聽真正的聲音,這是不是一種自負且傲慢的表現呢?
03
你的票價到底是面向“平民”,還是收割“精英”?
賴聲川的話劇票價因為長期水漲船高,而遭遇觀眾的不滿。對此,賴聲川自己的回應是,雖然他的作品內容受眾是精英群體,票價卻是非常親民的。
事實真如賴聲川說的那樣嗎?
就拿《如夢之夢》的票價來說,5000一張的票價創造了中國戲劇史上最貴票價。賴聲川口中最便宜的“學生票價”,也要980元一張。
賴聲川導演,你是真當大家的錢是大風刮來的嗎?
你是否還記得自己喊話過市場,“不要把話劇票價定的太高,均價100-200元更合理”?
現如今話劇觀眾錢包里的大風大浪,都是賴聲川給的。
倘若賴聲川的作品真能值回如此昂貴的票價,觀眾自然無話可說,可問題是,大部分觀眾看完賴聲川的話劇都紛紛表示完全看不懂賴導想要表達的內容。
都說藝術沒有門檻,可賴聲川卻極度傲慢地把觀眾分成了三六九等。只能說,抱歉,賴聲川導演,我等平民不是你口中的“精英群體”,你的藝術門檻實在太高。
04
話劇對你來說,到底是夢想還是“商品”?
賴聲川早年在采訪中說過,他從來都不會把話劇當作商品,而是把話劇當成自己最寶貴的孩子。
然而賴聲川這幾年的種種表現,簡直和精明的商人無異,話劇對他來說,某種程度上就是圈錢的利器。
賴聲川利用自己“藝術大師”的頭銜進行商業包裝,不斷營銷自己和“上劇場”,試圖擴充未來的商業版圖。這兩年他打造的“烏鎮戲劇節”和“南京新劇薈”,為他帶來的最直觀的價值體現,就是他位于西溪濕地的獨棟別墅以及落戶于深圳大鵬新區的“賴家書房”。
(賴聲川位于深圳的賴家書房)
顯而易見,賴聲川功成名就的背后,掏空了多少觀眾的“血汗錢”鋪墊?
05
是市場原因導致口碑崩壞,還是從未正視自身問題?
盡管目前外界對賴聲川的差評與日俱增,賴聲川卻始終把自己包裝成一個“市場的受害者”。
當觀眾質疑票價定價太高,賴聲川甩鍋表示那是因為自己的話劇沒有贊助商,能制作出來本身就是一件虧錢的事情。
賴聲川還說了,不是有便宜的學生票嗎?搶快一點不就行了。
當觀眾質疑便宜的學生票價很難有好的體驗感,他的話劇本身的舞臺理念就不合理。
賴聲川又甩鍋了,說那是票務商的決定,他沒有辦法才妥協。
好,那就暫且拋開賴聲川所說的種種外界因素,我們單談他作品質量本身,還是那句話,質量過關,一切好談。可是根據觀眾的反應來看,賴聲川真正獨立創作的作品部分,實在讓人難以欣賞啊。
賴聲川把和已故的倪敏然先生合作的相聲劇《千禧夜,我們說相聲》帶到上劇場后,刪除了下半場別人的創作部分,自己寫了至少三分之一的內容重新創作,結果就遭到了觀眾吐槽。
賴聲川大導演,你什么時候才能學會從自己身上尋找口碑崩壞的原因呢?現在的觀眾早就沒有你想象中的那么好糊弄了,比起你說了些什么,大家更在意的是你到底做過些什么。
當潮水退去,才知道誰在裸泳。美籍華裔導演賴聲川如果想讓你業內“藝術大師”的金字招牌不倒,就請先好好思考這五個問題,給觀眾一個交代吧。
責任編輯:
關鍵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