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20年前,蕭山“工業沖千億、寶馬贈英雄”,一時名動天下,那是何等的豪情;誰能料想,20年后的今天,蕭山單單一家企業,就豪言“力爭在‘十四五’末把公司打造成千億總部集團”。
【資料圖】
東南網架
這些年,“創新”成為一個熱詞。在蕭山,經濟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創新氛圍的日趨濃厚。而放出這一豪言的浙江東南網架集團有限公司,之所以有著這樣的自信,正是多年來堅持創新驅動的結果。
2022年11月,浙江省公布“首批重點支持的院士工作站”,全省共16家,杭州市5家,東南網架院士工作站名列其中。
日前,由市科協黨組書記、主席孫雍容帶隊的調研組走進東南網架,希望從東南網架的創新實踐中,找到杭州打造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首選地的經驗密碼。
為企業注入“智力引擎”
走進東南網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國家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國家綠色低碳裝配式鋼結構建筑技術創新及產業化基地等創新平臺“一應俱全”,成為企業持續高質量發展的源動力。在這些平臺之中,全國首家鋼結構行業示范院士專家工作站,更是熠熠生輝。
東南網架企業展示墻
東南網架院士工作站建于2010年10月,在站院士為中國工程院院士董石麟。不過雙方的最初結緣,可以追溯到20世紀80年代初。
彼時,網架、鋼結構還是建筑領域里的一股新生力量,東南網架也不過是一家建企不久的鄉鎮企業。如何當好“第一批吃螃蟹的人”,搶占行業發展的制高點?
1985年,東南網架找到了剛剛到浙江大學擔任結構工程研究所所長的董石麟。一個在空間結構工程領域有著豐富的研究,一個可以將理論進行轉化落地,雙方“一拍即合”。
“從一開始,我們之間的合作就是為了去解決一個個工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往往等到事后復盤才意識到,每一次問題的解決就是一種創新、一種提升,幫助我們在下一個工程中做得更好。”浙江東南網架股份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總工程師周觀根坦言。
自20世紀90年代,國內鋼結構迎來發展的春天,東南網架與董石麟及其團隊的合作也更加密切,“智高點”的作用日益顯現。
1999年,東南網架承接了河南鴨河口電廠干煤棚網殼工程。該工程是當時亞洲跨度最大的三心圓柱面干煤棚網殼結構,施工難度非常大。“最開始一籌莫展,后來我們一方面大量查閱國外類似工程資料,一方面及時向董石麟院士、羅堯治教授求助,最終我們合作研發‘折疊展開式’整體提升施工技術,成功完成了該工程。”周觀根回憶道。
以問題為導向,不斷創新技術。雙方的合作細水長流,建立院士工作站也成為水到渠成的一件事。
奧體中心主體育場(大蓮花)
2022年,錢江南岸“大小蓮花”完美綻開,作為建設方的東南網架,也得到了院士工作站的“智力加持”。東南網架副總工程師兼技術中心主任游桂模博士對此印象深刻:“在建造‘小蓮花(杭州奧體網球中心)’時,我們遇到了不少技術問題,是董院士和他的團隊在關鍵節點給我們指方向、想辦法,幫助我們少走了很多彎路,大大減少了企業在工程上的試錯成本。”
雙方的合作行穩致遠。有意思的是,一路走來,董石麟從大學教授成長為中國工程院院士,而東南網架也從一家名不見經傳的鄉鎮企業發展為年產值500多億元的國內鋼結構行業塔尖企業,雙方的緊密合作、互相成就,促成了這一切“質”的改變。
企業創新發展的一面旗幟
“院士工作站是我們企業創新發展的一面旗幟。”東南網架“領頭人”郭明明深有感觸地說,“我們高舉這面旗幟,就能引進高層次的科技人才,搭建高層次的創新平臺,集聚更多的創新要素,引領我們走向產業的前沿陣地。”
江門中微子實驗中心項目院士專家測評
除了1位在站院士,東南網架院士工作站還有其他7位合作院士“入駐”,均在不同領域推動了企業的創新發展。近5年來,在院士工作站指導下,公司獲得省部級以上獎勵15項,申請專利190余項。2020年,由院士團隊成員、浙江大學建筑工程學院院長羅堯治教授和董石麟院士領銜,東南網架為主要完成單位之一的“現代空間結構體系創新、關鍵技術與工程應用”項目更是榮獲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填補了浙江省的空白。
院士工作站成果成功應用于公司承建的各項國家重大科學裝置和“高、精、尖”重點工程,如世界最大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中國天眼”、地下 700 米的江門中微子實驗探測器、世界首創的鋼結構懸挑端開合屋蓋杭州奧體網球中心、亞運三館、杭州蕭山國際機場等。
對東南網架而言,院士工作站帶來的甜頭是實實在在的。不僅幫助企業解決實際性難題,更站在一定的戰略高度引領企業自主創新的方向,使企業的創新更具戰略性、前瞻性和系統性,持續提高核心競爭力,以最佳的狀態參與國際市場競爭。
如今,我們大力倡導綠色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而早在2004年,東南網架就聯合多家單位開展了“綠色建筑關鍵技術研究”,開啟了裝配式建筑成套技術研發和應用,并于2014年成功申報了浙江省裝配式鋼結構建筑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其研究內容與“低碳”的概念不謀而合。這一研究方向,正是院士團隊在當年為企業提出的建議
浙江大學建筑工程學院院長羅堯治教授與東南網架聯合培養在站博士后
與此同時,院士工作站還成為企業與高校合作的紐帶,助力企業人才梯隊的搭建,為企業培養起新一代科研帶頭人,統籌起企業內部的各種創新資源,由點到面,協同企業技術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等,使企業人才體系最大程度發揮出了“體系力量”。
說到“院士”二字,一般的人總會有距離感,但在東南網架卻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各個創新平臺的技術人員不需要集團技術中心的“牽線”,就可以與院士團隊隨時開啟“私聊”模式,并與其他創新平臺相互協作。這種緊密的聯系,也讓工程中的突發狀況總是能在第一時間迎刃而解。
伴隨不斷濃厚的創新氛圍,去年11月,東南網架成立東南創新學校,著重打造人才培育高地,為更好地“傳承”與“創新”、為企業永續發展、打造百年企業奠定扎實的創新基礎。
多年來,以院士工作站為示范引領,東南網架堅持“產、學、研、用”深度融合,在“綠色發展”“低碳發展”“健康發展”“數智發展”四大發展理念指引下,企業始終保持著高質量的穩健發展態勢,即使在疫情的這幾年,企業一直保持20%以上的產值增長。
就在今年1月,省科技廳發布2022年度浙江省科技領軍企業名單,東南網架再次成為首批入選的建筑業企業。在創新之路上,東南網架步履鏗鏘。
“東南網架對人才、科技創新的重視,是企業的榜樣。我們希望東南網架院士工作站的案例可以為更多企業所借鑒,有更多的蕭山企業來建設院士工作站、專家工作站以及博士創新站。助力更多企業實現產學研聯合攻關,更多科技成果在蕭山得到轉化,讓科技工作者在蕭山創新創業的大舞臺上建功立業。”區科協主席許益飛說。
近年來,區科協以產業發展需求為導向,把院士專家工作站和博士創新站建設作為服務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為企業和院士專家巧搭橋梁,加快引進高層次和緊缺急需人才,助力產業轉型升級。截至目前,我區共有院士工作站13家、專家工作站13家、博士創新站18家,院士專家團隊核心技術人員130余人進駐蕭山,為我區創新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力。
關鍵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