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繁華旖旎的都市走向黃沙漫天的大漠,她用愛和生命奔赴一場跨越半個世紀的文化苦旅。因為這位杰出女性——樊錦詩,上海與敦煌再度結緣。4月12日,電影《敦煌女兒》走進上海交通大學暨第四期“敦煌文化守望者”志愿者特派計劃啟動儀式舉行,700余位交大師生現場觀摩。
作為一項全球志愿者派遣計劃,“敦煌文化守望者”以文化保護與傳播為目標,近年來,已成為知識賦能型文化公益行動的標桿。
(相關資料圖)
在前三期項目期間,項目組共收到3500余份報名申請,分別來自中國、美國、挪威、馬來西亞、意大利、中國香港、中國臺灣等國家和地區。經過層層選拔,共計30名志愿者參與到了三期項目中,以“講解員”的身份引眾“對話”千年古跡。
歷屆“守望者”中不乏上海交大師生,他們將專業特長與敦煌文化相結合,以創新的方式講解洞窟壁畫藝術,以不同的視角呈現了不為熟知的故事與傳奇,以實際行動踐行“莫高精神”。今年,第四期“敦煌文化守望者”將依托社會實踐團,邀請敦煌學專家擔任指導教師,于暑期期間前往敦煌莫高窟開展志愿服務活動。
詮釋“莫高精神”,《敦煌女兒》走進校園
主創團隊導演滕俊杰、樊錦詩飾演者茅善玉以及彭金章飾演者錢思劍,與青年學子分享電影創作歷程與背后的故事。《敦煌女兒》以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先生為原型,真實還原了樊錦詩在敦煌進行考古、學術研究和文物保護事業的五十多年的風雨歷程,講述了以樊錦詩為代表的一代代敦煌人,“堅守大漠、甘于奉獻、勇于擔當、開拓進取”的“莫高精神”。影片還通過實景畫面展現了莫高窟的滄桑歷史與美麗傳奇,體現了在世界文明史上獨一無二的藝術價值,斬獲第35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戲曲片。
主創團隊在活動現場表示,這部電影通過創新的方式將滬劇與電影結合起來,詳細講述了樊錦詩先生將青春獻給大漠,為文化保護事業奮斗終身的偉大志向。同時,還希望通過電影向交大學子傳達對“擇一行愛一行”的責任感和“祖國哪里需要就去哪里”的使命感,堅定文化自信,積極投身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去。
續寫敦煌情緣,“敦煌文化守望者”整裝再出發
今年暑假期間,第四期“敦煌文化守望者”將前往敦煌莫高窟開展志愿服務活動。通過理論授課、實地教學、展館參觀、體驗式培訓等形式,探尋敦煌千年歷史;強化課程學習、講解培訓、測驗考核等環節,開展敦煌文化志愿講解服務;結合實踐團成員的專業特長,運用多媒體視頻、虛擬現實等數字技術,實現敦煌文化的數字化傳播;發揮交大專業師資力量,打造炙手可熱的國潮IP符號,加強文化產品的實踐與創新。
敦煌研究院院長蘇伯民在視頻致辭中表示,“《敦煌女兒》是以我們樊錦詩院長為主題的影片,樊院長是上海人,因為她,上海與甘肅,交大與敦煌結下了不解之緣。過去幾年,交大與敦煌開展了一系列戰略合作。今天,電影《敦煌女兒》主創團隊走進交大,第四期“敦煌守望者”啟動儀式舉行,兩項活動同時舉辦,將交大與敦煌的合作又一次推向新的高度。”
首批志愿者出征之時,樊錦詩曾表示,“希望志愿者能夠在了解敦煌的基礎上,向外多播撒種子,把敦煌文化帶到世界上的任何一個地方。”如今,守望者們將懷著同樣的初心,再次集結,將青春融入敦煌的歷史文化之中,向世界傳播東方文化之美。
作者:儲舒婷 高璐 仲新宇
編輯:吳金嬌
責任編輯:姜澎
圖片來源:上海交通大學供圖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出處。
關鍵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