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盧龍縣綠色化工園精細化工區內,秦皇島鶴鳳祥化工有限公司檢修完廠內設備,準備重新開爐開工。“這幾年,公司累計投入500多萬元增上環保設施,冶煉產生的熱能轉化成電能供自己使用,剩余熱能還能供給園區下游企業。”公司總經理梁志猛說。

“圍繞建設新時代‘京東福地、美麗盧龍’目標,今年,我們提出項目為王、實干為要,打好項目提速、鄉村振興提質、生態提標、文旅提升、治理提效、民生提檔六大組合拳,確保經濟穩健增長、城鄉加快建設、社會和諧穩定,奮力打造宜居宜業宜養宜游的‘京東福地’,為加快建設一流國際旅游城市作出盧龍貢獻。”盧龍縣委書記張志明說。
今年年初,盧龍縣明確了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即地區生產總值增長7%左右,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7%,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2%以上,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7%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8%以上,城鎮、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8%左右。
加快項目建設,促進產業結構優化
6月7日,在永祥裝配式建筑產業園內,公司的2號鋼結構生產車間場地的土地平整已經完成,準備進行地面建設。該車間占地4萬多平方米,配套重型H型鋼生產線、重型箱型結構生產線、集成式集裝箱打包房生產線各1套,建成后將增加鋼結構年產能約2.5萬噸,集裝箱打包房年產能1.2萬套。
“項目從立項到落地,離不開盧龍縣全流程的細心服務。”河北永祥建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銷售部經理李強介紹,近年來,乘著全縣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產業的東風,公司從原來的傳統建筑企業轉型成為集設計研發、部品部件制造、項目運營管理于一體的全產業鏈裝配式建筑企業,去年公司產值超過1億元。
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盧龍縣牢固樹立工業強縣理念,立足建材、化工、醫藥等產業優勢,深入開展“項目建設提質年”活動,全力以赴抓投資、上項目,全年謀劃實施重點項目130個,總投資395.45億元,全力破解總量不大、結構不優、動力不足等問題。
“近年來,盧龍深入實施全民招商、產業鏈招商、網絡招商、點對點招商、人脈招商、委托招商6種招商模式,并且成立產業鏈推進辦公室,統籌推進招商引資、技術創新、政策扶持等工作,積極推進優勢產業延鏈、補鏈、強鏈行動。”縣發改局黨組書記、局長錢志強說。今年以來,盧龍已成功對接53個意向項目,金源炭素年產2萬噸鋰離子電池負極用活性石墨粉等5個項目在一季度集中簽約,總投資28.76億元。
項目引進來,更要留得住、發展好。盧龍創新成立“我來辦”辦公室,實施分行業分領域分類幫扶,對企業反映的問題專項督辦,限時辦結。另外,先后出臺了優化營商環境十條服務措施、招才引智十條措施等“四個十條”,為破解項目建設堵點、難點問題提供政策支撐。同時,建立前期函、提示函、督辦函“三函”服務機制,緊扣項目落地、施工審批、竣工驗收和企業幫扶等關鍵環節,推動項目快落地早達產。
發揮資源優勢,加快鄉村振興步伐
6月10日,在盧龍縣潘莊鎮濾馬莊村甘薯地里,一壟壟甘薯長勢喜人。
“年初,我們在濾馬莊村流轉了300畝土地用于鮮食甘薯種植,通過地膜覆蓋、滴灌技術和水肥一體化等科學管理,預計每畝年產量能達到6000斤,是普通種植的2倍。”河北清喜薯業有限公司潘莊基地負責人劉宇說。
“今年,盧龍開展了‘三強三增三美’活動,即強黨建、強產業、強人才,增收入、增品牌、增和諧,美庭院、美環境、美文化,促進農業高質高效、農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縣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局長姜濟川說。
全力發展現代農業,盧龍圍繞“一渠百庫”調整產業結構,重點培育鮮食甘薯、葡萄、中草藥等標準化種植基地,引進培育農產品加工企業,全產業鏈打造甘薯、葡萄、中藥材等特色產業集群;推進現代化灌區改造項目,實施陳官屯鎮、燕河營鎮兩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結合全市一流國際旅游城市創建,實施甘薯小鎮、番茄谷等5個總投資25.8億元的旅游項目。
做優做強農業產業的同時,盧龍縣大力推動農村人居環境改善。
6月10日,在畢家窩鋪村,工人們正在進行路沿磚鋪設。今年,在縣里的支持下,該村新鋪設瀝青路1000余米、路沿磚7400米,新裝路燈100余盞,栽種綠植近1500棵,村內面貌快速提升。
“這幾年,村里一年一個新變化,路面全部硬化,出門滿眼綠,日子過得真有勁兒。”說起村里的變化,村民劉國義豎起了大拇指。
“今年,我們實施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打造美麗鄉村11個,改造農村戶廁7950座,農村公廁178座,同時持續推進農村公路建設、村莊主要街道硬化亮化和農村人飲安全工程,讓農村人居環境越變越美。”縣鄉村建設行動專班負責人胡燕生說。
做好水文章,厚植綠色發展優勢
6月10日,王深港攔河閘拆除重建項目現場機器轟鳴,工人們正在進行閘橋路面鋪設。
“為確保飲馬河入海水質達標,我們準備通過王深港攔河閘將河水引入附近污水處理廠進行水質提升,但因年久失修,王深港攔河閘各項功能大為減弱。因此,今年我們投資2255萬元對閘門進行了重新建設,預計6月底可以投入使用。”縣水務局黨組書記、局長李波說。
盧龍境內有青灤河、洋河、飲馬河三大水系、24條河流,年徑流總量1.95億立方米,水資源豐富。另外,經過幾代人接力治水,盧龍有總長1700余公里的引青灌渠和遍布全縣的121座水庫,構建起盧龍縣得天獨厚的水資源體系,為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堅持水環境、水資源、水生態“三水共治”,建設水清河暢、靈動秀美的美麗盧龍。近年來,盧龍有序推進河長制工作常態化,開展河長制工作專項督查暗訪,有效推進河道問題整改落實。同時,將全縣24條河流納入城鄉垃圾一體化管理體系,探索建立了統一收集、統一清運、統一處理的城鄉垃圾處理新模式。目前,已累計清理河道垃圾3450立方米。
全面提升水環境,盧龍持續加強水生態保護,向青龍河、飲馬河、灤河、西洋河等主河道補水近1.8億立方米,提高水環境修復能力;投資922萬元,進行小流域綜合治理行動;完成關停自備井42眼,在全市率先完成取水井關停工作任務;立足提高粉漿水治理質量,制定甘薯加工企業生產及排放監管措施,倒逼企業進入園區、規范運行。截至目前,全縣3條主要河流考核斷面水質全部優于考核標準。
持續改善土壤環境。盧龍一體化推進城鄉工農業用地、固體廢物、危險廢物等土壤污染預防與治理,加快礦山整合重組后續工作,加強遺留礦坑治理、礦山環境整治,讓礦山披綠重生。另外,建立多部門常態化聯合執法機制,打擊非法采礦采砂等各類礦產資源違法行為。
同時,堅持綠色低碳發展理念,推進造林綠化退田上山,完成營造林1.6萬畝,加快推進鋼鐵、建材等重點行業綠色低碳改造,并依托大唐新能源項目,積極推廣新能源技術,真正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師源 孫也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