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徐州云龍區深入學習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精神,堅持黨建引領,深入實施基層黨建“書記項目”,持續推進城鄉文旅融合發展,把全域旅游示范區建設與鄉村振興緊密結合,因地制宜發展都市休閑農業,大力促進涉農社區集體經濟增收,帶動居民就地就近創業就業,促進農村美農民富協調發展。
產品質量優 產業鏈條長
眼下,正值西瓜上市的季節。在云龍區潘塘街道孫店社區的閆河果蔬生態園西瓜種植大棚內,西瓜長勢旺盛,抱出一個,切開來,翠皮紅瓤,吃上一口更是甜汁滿溢。

“生態園內共種植40個大棚的西瓜,預計畝產4000公斤左右。”看著精心栽培的西瓜長勢喜人,孫店社區黨支部書記劉桂德笑得合不攏嘴。
他告訴記者,為了保證栽種西瓜品質,生態園自主培育了6萬株西瓜苗,并著力在西瓜生產的移栽、打叉、授粉、病蟲害防治等各個環節下功夫,由技術人員全程指導,精細化管理,全鏈條“呵護”西瓜成長。
進入閆河果蔬生態園內另一邊的羊角蜜大棚,清甜的瓜香讓人垂涎欲滴。“今年生態園種植的羊角蜜是新品種,預計畝產4000公斤左右。種植過程中,全程使用的是有機肥,天然無公害。”劉桂德介紹說。
除了西瓜、羊角蜜外,閆河果蔬生態園還形成了羊肚菌、草莓、韭菜、菜花等多品種種植體系,生產標準高、產品質量優、產業鏈條長,使生態園不僅成為了促民增收的農業生產基地,還以其便利的交通優勢,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觀賞、品嘗、體驗農事。
“2021年,孫店社區實現集體經濟收入107.29萬元,務農人員經濟增收達40萬余元。”劉桂德表示,目前,社區還成立了徐州市閆河果蔬專業合作社和電商基地,最大限度利用都市休閑農業增加收入。
就業不離鄉 收入有保障
都市休閑農業不僅壯大了涉農社區集體經濟,也帶動了周邊村民就業增收。
初夏的陽光照進大棚,正在西瓜棚里干活的何美英笑意盈盈。“只要認真干,每天能掙60元。”何美英告訴記者,由于年齡因素外出打工受限,如今不僅在家門口找到了稱心的工作,還可以利用閑暇照顧上小學的孫子,她對如今的生活很滿意。
“目前,生態園累計提供勞動就業崗位30個,實現居民就業400人次。”劉桂德告訴記者,穩定的就業隊伍,不但促進了生態園正常農事的開展,每年為園區創造收益,同時也讓周邊的村民在家門口就近務工,擁有穩定的收入。
除了郁郁蔥蔥的瓜藤,在云龍區大龍湖街道馮莊社區周府月季園,500畝月季絢麗綻放,芳香撲鼻。在多元化銷售模式的助力下,多品種的月季插上了互聯網的翅膀,成為當地的富民產業,遠銷全國各地。
與此同時,在大龍湖街道丁莊社區火龍果采摘園,一簇簇粉色、玫紅色薔薇花掛滿廊架,該采摘園占地50畝,共有20個大棚,年產量在5000斤至7000左右,今年7月份就可供游客采摘。
除此之外,云龍區眾聯農業產業基地、稻蛙養殖基地、玫瑰花種植基地等為代表的綠色生態農業生產基地,總占地面積2600畝,每年可實現銷售收入5600余萬元,也已成為云龍區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的新引擎。
奮進新征程 譜寫新篇章
這些正是云龍區推進鄉村振興的繁榮景象,也是都市休閑農業的豐碩成果。
推進共同富裕,產業興旺是前提。2021年,云龍區29個涉農社區村均收入達603萬元,總收入達1.75億元,年均增幅16.3%,增幅增量均居主城區第一名,獅子山和黃山壟均突破3300萬元,成為全市僅有的兩個超3300萬元涉農社區。
在此基礎上,云龍區扎實推進涉農社區“三化”工程,植綠補綠500畝,基本消除畜禽養殖造成的土壤、水體等農業面源污染,大龍湖創成全省首家淮河流域幸福河湖及江蘇省級幸福河湖。
如今的云龍,“三農”工作取得明顯成效,涉農社區發展碩果累累,一幅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圖景正在徐徐展開。
接下來,云龍區將緊緊圍繞“1356”發展戰略,把大力推進鄉村振興擺在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位置,狠抓涉農社區集體經濟增收,著力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大力發展都市休閑農業,全力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在新征程上譜寫共同富裕的美好新篇。(吳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