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在唐朝想吃到一顆新鮮的嶺南荔枝是一件難上加難的事情。如今,想要吃到智利車厘子、丹東草莓、嶺南荔枝只需要動動手指,東北大米、寧夏灘羊、東海大黃魚、云南菌菇更是成為人們的“家常便飯”。隨著流通成本持續降低,運輸效率不斷提升,各地特色地標農產品通過現代流通系統走向全國,成為農民增收的主要手段,為脫貧攻堅的全面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漢朝班固所著的《漢書·食貨志上》有曰,“糴甚貴,傷民;甚賤,傷農”,講述了農業發展的困境和難題。今天,中國農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中央政策的支持,以及政府、社會和企業的共同參與推動下,現代化農產品流通體系基本建立,鄉村智慧物流和冷鏈物流設施不斷完善,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在提升農民收入、實現鄉村振興的同時,也更好地滿足了消費者的需求,為美好生活增加了“好味道”。
我們也要看到,地標農產品發展和流通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較為突出。特別是在西部偏遠地區,農產品資源雖然很豐富,但產業基礎薄弱疊加財力不足,導致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現代化物流、智能倉儲布局有所缺失,這些問題已經成為西部偏遠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
為此,地方政府要對偏遠落后地區物流基礎設施建設進行重點扶持。同時,企業也要發揮幫扶作用,加大對產地倉、冷鏈及大型智能供應鏈中心等設施的投資,提升農業生產和流通環節的數字化程度,帶動偏遠地區地標農產品產業帶建設。此外,政府、企業、平臺之間要繼續加深合作,建立生鮮農產品從產地直達消費市場的快速通道,打造以土特產為主題的線上線下購物節,激發農產品消費熱情并擴大銷路,讓農民分享更多增值收益。
(點評人:京東消費及產業發展研究院高級研究員)
關鍵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