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燒不退、全身酸痛、淋巴結腫大……南京六合的高先生根本沒想到,僅僅因為在菜地里干個活,自己就連續高燒一個多星期,差點危及生命,起因可能來自蜱蟲的叮咬。好在經過江蘇省人民醫院(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感染病科醫護人員的全力救治,高先生的病情終于穩定了下來。
侍弄菜地后高燒不退

今年60多歲的高先生,家住南京六合,平日經常在地里勞作。5月的一天,當高先生和往常一樣,忙完農活回家后,夜里卻發起了低燒,全身還出現酸痛、乏力的癥狀。剛開始的時候,高先生和家人還以為是普通的感冒,休息一下就會慢慢好轉。但讓他們沒想到的是,高先生在低燒兩三天以后,突然高燒到40℃持續不退。
了解到高先生的野外勞作史后,結合其白細胞、血小板下降,當地醫院高度懷疑是蜱蟲叮咬后引起的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也稱蜱蟲病)。隨后當地疾控部門的血清結果也證實了醫務人員的判斷。
考慮到病情嚴重和治療條件等原因,高先生兒子帶著他來到了江蘇省人民醫院感染病科就診。感染病科主任醫師陳念接診后,立即對高先生進行系統的對癥和支持治療,保護和減少重要臟器功能衰竭的發生。經過醫護人員的努力,高先生的病情終于穩定了下來。
和高先生一樣,家住盱眙的沈女士,也是因為在家中的茶園中采茶后,高熱持續不退,繼而確診為蜱蟲病。陳念介紹,5月以來江蘇省人民醫院感染病科已經接診了20多例蜱蟲叮咬后,出現發熱、白細胞血小板降低、重要臟器受損等癥狀的嚴重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的病例。
蜱蟲可傳播多種疾病,5月到7月是蜱蟲叮咬高發期
每年 5~7 月初夏是蜱蟲叮咬的高發時段。蜱蟲喜歡藏身于野外的草叢灌木中,通常在草尖及灌木枝葉的頂端等待宿主,活動范圍很小,只等“獵物”——人畜靠近時才攀爬上去吸食血液。這種小蟲,專挑人們皮膚較薄嬌嫩處“下手”,比如頭皮、耳后、腋下、腹股溝、腘窩、腳趾間等部位。
蜱蟲可傳播多種疾病。蜱蟲可攜帶病毒、細菌、立克次體、原蟲等多種病原體。通過吸食血液、損傷宿主皮膚,引起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森林腦炎、蜱傳出血熱、Q熱和萊姆病等自然疫源性疾病,給人類健康及畜牧業帶來很大危害。其中嚴重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是一種新發的蜱傳疾病。一般來說,輕癥可自愈,但如果患者病毒載量高,多器官功能受損,特別是引發腦膜腦炎、心肌炎、凝血功能障礙等癥狀,可能造成嚴重不良結局。
“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也可能通過患者血液、體液和氣溶膠等途徑傳播。”陳念表示,蜱蟲叮咬是最主要的傳染途徑,只要不與感染者排泄物、分泌物直接接觸,做好防護,也不用過于擔心會被傳染,大家不必恐慌。
露營、徒步、戶外勞動…… 如何有效預防被蜱蟲叮咬
最近在無法遠行的日子里,露營、戶外徒步成為了越來越多人周末或假期的放松選擇。不用長途跋涉就能親近自然,人們開始把帳篷搬到了戶外的森林中、公園的草坪上……但是在與大自然親密接觸的同時,市民朋友也不要忘記做好防護。
陳念在這里提醒,戶外工作者、徒步旅行愛好者和田野勞作的農民要尤其做好防護,注意扎緊衣領、袖口、褲腳等,不赤腳穿涼鞋在草叢灌木中行走,盡量避免在草地上坐臥。家長尤其要提醒孩子,不要到荒草地、灌木叢里嬉戲。蜱蟲病是人畜共患病,狗、牛身上也會帶蟲,遭蜱蟲叮咬,照顧接觸動物也需注意防范。
“野外回家后要特別注意自己的頭皮、耳后、頸部、腋窩、腹股溝等有皮膚褶皺的地方是否被蜱蟲叮咬,因為蜱蟲唾液里的某些成分可以讓人感覺不到疼痛。萬一發現被蜱蟲叮咬,應該及時去醫院取出蜱蟲, 不要采取硬拉的方式,避免蜱蟲頭部口器殘留在體內。一旦出現被蜱蟲叮咬后發熱等癥狀,應及早到正規醫院就醫。”陳念提醒廣大市民。(孫蘇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