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在高質量發展的探索中,長沙產業園區大多有一個疑惑:如何才能提升畝均效益?
從長沙已開始實施畝均效益改革的產業園區中,大致可以看出兩個方向:一個是設立畝均效益門檻,優化產業結構;另一個是處置低效用地,盤活低效企業。
透過長沙,依稀可以看到“中國第一園”——蘇州工業園的影子,長沙選擇提升畝均效益的路徑與它大致相同。
作為蘇州和蘇州工業園的“學生”,長沙產業園區的畝均效益改革成績能否順利達標?值得期待。
全國標桿 蘇州實施差別化發展政策
提起蘇州,人們腦海中會浮現出古色古香、小橋流水的古城水鄉。走在蘇州城內,歷史感和現代感兼備。

今日的蘇州,用經濟密度來衡量,一平方公里的土地可以創造超過2億元GDP,在全國遙遙領先。
此前,蘇州也存在與長沙產業園區一樣的低效發展“二八效應”:蘇州效益較高的工業用地大約占總量的20%,創造了80%的稅收;反之,其余80%的用地,卻只貢獻稅收的20%。
針對上述現狀,蘇州制定了4幅熱力圖:106條投資考察線路、230個平臺載體、68.8平方公里產業用地區域、175個合作項目和718項合作需求。
面向全市,蘇州對5萬家工業企業摸底,發現一組重要數據:其中,A類企業(畝均稅收47.47萬元)和B類(畝均稅收10.67萬元)占總數一半以上,貢獻了全市95%的工業稅收。反觀3000多家D類企業,畝均稅收1.46萬元的,只占總數不到8%。
因此,蘇州提出了差別化發展政策,讓A類、B類工業企業享受到稅收減免。從2020年開始,對D類企業加收電費倒逼轉型。
蘇州工業園是蘇州經濟發展的排頭兵,也是踐行畝均效益改革的先鋒。幾年前,蘇州工業園在江蘇率先推出一套產業轉型監管平臺,對企業的產出、能耗算出畝均效益,然后打分排座。
“前50%的,應該今后是鼓勵或者支持,后50%的要區別對待,后40%的排名企業應該是作為今后要改造或者是要幫助他提升的,最后面10%不到的,那這一塊的土地資源,就要把它盡快地騰退出來。”蘇州工業園有關負責人表示。
去年7月,蘇州工業園又發布《產業用地更新三年攻堅行動方案(2021-2023年)》,明確將重點梳理工業企業資源集約利用綜合評價結果為C類、D類及畝均稅收5萬元以下的低端低效工業用地,通過3年時間,完成20000畝以上產業用地更新,更新達產后“畝均稅收”達到A類企業平均水平以上。
保持定力,持續推動,蘇州工業園綠色集約成效顯著。2021年,蘇州工業園全年完成更新面積超5100畝,騰出土地2100余畝,增加可用載體140萬平方米;土地產出效益進一步提升,畝均稅收達48.8萬元,較上一年度增長11.4%。
蘇州工業園對畝均效益的持續追求,實現了企業與園區的共贏。2021年,蘇州工業園全年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繼2020年邁上5000億元大關后再攀新高,首次突破6000億元,同比增長17.3%。
長沙行動 依托三“金”新城儲備內生動力
除了處置低效用地,盤活低效企業,長沙產業園區也瞄準產業鏈前端、高端、尖端、頂端,向價值鏈“微笑曲線”兩端靠近,引進一批產業關聯度高、帶動能力強的大項目、好項目,從而優化產業結構,為畝均效益改革儲備內生動力。
金陽新城、金洲新城、金霞新城是長沙未來重點發展的三大產業功能區,承載著長沙經濟發展和產城融合雙重使命。
金洲新城位于長沙主城區以西,范圍包括寧鄉市金洲鎮、夏鐸鋪鎮、歷經鋪街道以及城郊街道、雙江口鎮、東湖塘鎮的部分地區,涵蓋寧鄉經開區、寧鄉高新區,規劃形成智能制造核心區、生態宜居幸福城、研發科學創新區、鄉村振興示范區、文旅融合樣板區五大功能區。
作為金洲新城核心區之一,寧鄉經開區聚力打造以智能終端、新材料和綠色食品為主導的新興優勢產業,在格力、楚天、中偉、雅城、華潤怡寶、小洋人等知名企業帶動下,大批配套企業先后匯集于此,形成了以智能家電、新材料為主導,綠色食品為特色的“兩主一特”產業,園區畝均效益穩步提高。
金陽新城也來勢喜人。
去年,瀏陽經開區全年預計規模工業總產值同比增長20.7%;規模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7%;預計實現稅收收入同比增長14.5%;預計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18.5%;新引進項目128個,合同引資243億元。
今年年初,瀏陽經開區對金陽新城提出“高起點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系統推進城市空間、交通、產業規劃,引領產城融合發展”的目標,伴隨著藍思科技、長沙惠科光電、雅士林長沙(國際)蠶桑絲綢智造產業項目等頭部企業的加盟,為“將金陽新城建設成為省會副中心地標性區域”提供保障。
具體措施上,瀏陽經開區今年將突出結構轉型,繃實高質量發展產業鏈。全年力爭實現合同引資超230億元,確保引進50億元以上項目1個,主導產業、產業鏈項目占全年引進項目90%以上,項目綜合畝均稅收不低于30萬元。
與此同時,園區將突出轉型升級,培育高質量發展生態鏈。系統打造優勢領先的企業矩陣,推動藍思科技、長沙惠科等頭部企業打造“燈塔工廠”;鼓勵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發展之路,將啟泰傳感、歐智通、博大科工、菁益醫療等更多企業培育成行業“單打冠軍”“配套專家”;帶動更多社會資金支持種子期、初創期、成長期的中小企業發展。(周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