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廖靜 譚遠淼
煙農張文剛正在起壟。(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恩施市新塘鄉煙葉基地。(資料圖片)
四月桃花映煙田,煙農起壟正當時。4月12日,在恩施市新塘鄉校場壩村,煙農張文剛與妻子正搶抓晴好天氣起壟,為烤煙幼苗移栽作準備。
一方好煙富千戶。煙葉作為新塘鄉的主導產業之一,今年,全鄉發展煙葉11870畝,預計可為1087戶煙農增收近6000萬元。煙葉如何成為煙農喜上眉梢的致富產業?
黨建引領
撂荒地“穿青衣”
“廖站長,你們又來啦,看我壟子起得怎么樣?”看到遠遠走來的新塘鄉煙草黨支部書記廖成,煙農張文剛停下手里的活,拉著廖成便討論煙壟的深淺、寬度和壟體的質量。
張文剛種植煙葉20余年,是校場壩村的地道煙農。正因為“地道”,問題也隨之而來。
常年種植煙葉,土壤失去活力,“種一片,死一半。”不僅愁壞了煙農,煙葉收購站的工作人員和村“兩委”干部也跟著著急。
“‘煙打生田’,老輩子的話是有道理的,我們可以把撂荒地都利用起來。”一場群眾會上,校場壩村黨支部書記趙仁俊聽煙農“訴苦”,一下子打開了思路。
落實國家耕地保護制度,強化耕地保護主體責任,把撂荒地變成煙田,既能緩解土壤退化,又能提質增效,同時推進撂荒地復耕復種工作,為撂荒地“穿上青衣”。
黨員帶頭開荒、黨員技術員帶頭指導,一場撂荒地“換裝秀”迅速上演。
“挖機先開荒,‘鐵牛兒’跟著起壟。”張文剛煙田里,煙葉技術員張昌柏“五進五出”,時刻盯著生產進度。
開群眾會、現場會,煙葉技術員搶抓春光,到田間地頭為煙農進行技術指導,近500畝撂荒地搖身一變成為“生金地”。
糧煙套種
一畝田收獲兩輪“金”
“起壟有講究,壟要直要飽滿,高度要適宜,下半年種植蔬菜才不會受影響。”下壩村糧煙套種基地內,煙葉技術員楊必安正在耐心指導煙農陳光慈的丈夫起壟。
陳光慈已經有20年種煙經驗,原本不需要指導,但今年她家有了三個新變化,煙葉技術員“不得不”下田指導。
“今年我們實行糧煙套種,這是第一次。”陳光慈對這種新的套種法很有信心。她瞄準致富先機,將煙葉種植面積由15畝擴大到50畝,長期在四川務工的丈夫也回了家,與她共同伺候“金葉子”。
“我們這里海拔高,蔬菜品質好,等到白肋煙將收時,再種上一季蔬菜。”煙葉收購站站長廖成介紹,“金葉子”收完,“綠葉子”又進入采收期,既當煙農又當菜農。
穩住基本盤、融入大農業、增添新起色。新塘鄉在將煙葉產業作為全鄉主導產業之一的同時,以煙穩糧、以煙促糧,探索打造“煙草+N”模式,將煙葉與土豆、花菜、小白菜等糧食作物套種,增加田塊復種指數,讓近800畝良田生出兩輪“金”,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力。
田間“引路”
質優量大產業興
“甜潤生津、清雅飄逸、香味綿長,這就是好煙葉的感官享受,我們要的就是這種好品質。”在煙葉技術培訓會上,技術員冉從喜對種煙大戶楊勝軍強調。
楊勝軍是盛家壩人,看準了新塘的好山好水好土地,在新塘租下200畝土地種植煙葉。
“種就要種好,種出高品質,還要帶動其他人種。”對于外來種煙大戶,廖成積極鼓勵。同時加派人手對其進行指導,讓有效的煙田生產出有效的煙葉,讓有效的煙葉搶占更大的市場。
“之前我在楊勝軍煙田做零工,是煙草站的技術員楊本順鼓勵我種煙,給我提供技術指導。”煙農王輝談起自己的種煙經歷,對收購站的工作人員贊不絕口。
種煙不難,種出一畝好煙難。新塘鄉煙葉收購站聚焦“油、軟、亮、香”品質,從煙葉育苗、煙田施肥起壟、煙苗移栽及追肥等方面進行全方位指導,23名技術員活躍在田間地頭為煙農答疑解惑。
“從育苗開始,我們就毫不松懈。”煙葉生產分管責任人譚遠淼介紹,全鄉建有育苗基地80余處154個大棚,技術人員定期上門查看煙苗長勢,并組織工人及時定苗補苗。
糧煙套種示范點、中棵煙高油分烤煙示范點、白肋煙高質高產高效示范點,一個個煙葉種植示范基地在新塘鄉落地,高山煙葉的高品質揚名四方,群眾的錢袋子愈發鼓起來,黨建引領產業發展的興村富民之路、產業興旺的鄉村振興藍圖正在繪就。
關鍵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