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體記者 瞿 琪 通訊員 寧 瓊
“你們的臘肉是怎么做到放不壞、不發霉,顏色還這么好的?”“臘肉在腌制的時候有什么獨特技巧?”利川市河井溝養殖專業合作社門店人聲鼎沸,現場參觀學習的群眾爭先恐后地提問,合作社負責人陳春花和理事陳秋月一一解答疑惑,耐心向大家介紹“獨門絕技”。
(資料圖)
利川市河井溝養殖專業合作社的臘肉,在“魚米之鄉·四季美味”2022年湖北農民合作社品牌推介活動中榮獲“最受歡迎農產品”。
走進利川市河井溝養殖專業合作社門店,陳春花和陳秋月站在人群中,拿起手邊的臘肉向大家介紹道:“為確保臘肉原料的質量,我們在白鵲山村修建養豬場,自繁自養,用玉米、紅薯、白菜喂養生豬。腌制和熏制臘肉采用最傳統的方式,選取部位好、肉質好的豬后臀肉、五花肉、排骨、豬蹄等,將其清洗好后,用食鹽和自家釀制的糧食酒腌制7至15天,期間要進行翻面,7天過后洗干腌漬,瀝干水分后用鐵鉤掛在熏房里進行熏制8至15天。火候掌握也是一門學問,先用小火熏兩天,期間也要注意翻面。”店內架子上掛滿密密麻麻的臘肉,一塊塊臘肉金黃油亮,散發著沁人心脾的臘香。
熏制臘肉用的是柏樹枝、橘皮等,這樣熏制出的臘肉香味濃、顏色金黃、夏季沒有蚊蟲叮咬,即使三伏天也不會變質。經過熏制后,取下燒皮,用熱水洗干凈,掛在庫房里晾干,經過切塊、稱重、打包等工序,臘肉制作成型。
“他們家的臘肉,煮熟切片后色澤鮮艷,味道醇香,肥而不膩,風味獨特,深受消費者的喜愛,很多外地客人吃了還會打包帶回家。”東城街道白鵲山村一家農家樂老板雷宇說,“農家樂開業以來,一直用他們生產的臘肉。”目前,該合作社已成為騰龍洞景區的專屬供應商。
窮不丟豬,富不丟書,農村一直有養豬的傳統。2015年,陳春花為提高家庭收入,決定和丈夫一起從事最熟悉的行當——養豬。
“剛開始養豬時沒有什么技術和資金,中途遇到不少的困難,走了不少彎路,陷入過買不到玉米、紅薯和生豬生病的困境。但在政府鼓勵支持和我們的堅持下,一路走了過來。”陳春花說。
豬肉市場行情波動不穩定,陳春花剛養豬時就遇到大量出欄生豬銷售不出去的困境。“把生豬宰殺后可以做成臘肉銷售,既能解決銷售難題,還能方便儲存。”陳春花的靈機一動,不僅解決了眼下的困境,也逐步確定了合作社的發展方向。
“我們從小看著爺爺奶奶腌制臘肉,通過將學來的腌制經驗和手藝不斷改良,摸索出臘肉制作的獨特技藝。”陳秋月說。
起初,利川市河井溝養殖專業合作社的銷售模式主要是靠線下回頭客、親朋好友的私人定制。2021年,陳春花把產品帶到武漢市—恩施州、宜昌市五峰、秭歸、興山縣農產品產銷對接會上參展,吸引了凱蹄艾姆(武漢)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的王哲。
王哲雖是東北人,但從小在武漢長大,對臘肉情有獨鐘。在品嘗過參展的35家臘肉產品后,他選中了利川市河井溝養殖專業合作社的臘肉,隨后決定與其合作,由凱蹄艾姆(武漢)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派出團隊,指導并幫助合作社拍攝剪輯抖音短視頻,開通京東、“832平臺”、海外云特惠、抖音等線上銷售渠道,促使利川市河井溝養殖專業合作社的臘肉銷售模式由單一的線下轉變為“線上+線下”。旺季時,合作社一天銷售量可達5000公斤。
“我是地地道道的農民,從小也是苦過來的,當地黨委、政府給我提供了許多幫助,我要知恩圖報,回報社會、回饋家鄉。”如今,利川市河井溝養殖專業合作社每年出欄生豬2000頭,聘請周邊監測戶為固定工人,旺季招收周邊村民到店里打零工。同時,陳春花上門回收周邊村民種植的玉米、紅薯,幫助村民共同增收致富。
“下一步,我們將擴大養豬場和熏房規模,堅持做好傳統手藝的臘肉,堅守品質初心,把產品做好,把銷路拓寬。”陳春花說。
關鍵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