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向利
“去有風的地方,過有夢的生活。”在巴東偏遠的高山小鎮,有人懷揣夢想奔赴遠方,有人腳踏夕陽回鄉創業,最終成為了帶動縣域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這些縣域鄉鎮的新市民、新農人,在故鄉這片“有風”的沃土上,找到了人生的另一種活法。
(資料圖)
巴東縣官渡口鎮蔡家村村民宋發東就是返鄉創業的典型。
12年前,還是一名汽車修理工人的宋發東與愛人一起返鄉創業,借著鄉村振興的東風,摸索出一條種植葛根的致富路,成為帶動當地村民奔小康的“領頭雁”。
人生就是要逆流而上
3月20日,51歲的宋發東站在剛流轉的100畝葛根種植園里,觀察著新引進的葛根品種——“粉葛”幼苗,妻子齊章梅默默地在一旁陪伴著他。
說起自己的創業路,宋發東陷入回憶:“企業發展之初,遇到了不少挫折,要不是有妻子的默默付出和政府的扶持,我幾乎就放棄了。”
宋發東的老家位于官渡口鎮蔡家村,海拔700至1000米,是典型的高山山地地形。由于交通的閉塞,種植養殖、外出務工收入成為村民的主要經濟來源。
起初,宋發東和其他村民一樣,靠外出務工貼補家用。
2011年,宋發東受朋友委托,去武漢農貿市場銷售甜玉米。僅3小時,一車玉米就銷售一空,這讓宋發東深感震撼,于是與妻子商量,決定放棄城市高薪,回鄉創業,帶動村民共同致富。
“我覺得人生就要向魚一樣,要勇于挑戰、逆流而上。”在宋發東看來,只要農產品有銷路,農民一樣可以靠種田致富。
說干就干。2012年,巴東縣青云種植專業合作社成立了。依靠種植甜玉米,宋發東與妻子勤勤懇懇,不分星辰晝夜勞作,賺取了創業來的“第一桶金”。
在山里創業兩年,宋發東喜歡上了農業,愛上了農村。“它總會給人一種返璞歸真的感覺。”宋發東說。
困難時期與葛根結緣
2014年,受天氣等自然災害影響,宋發東的甜玉米顆粒無收,企業發展舉步維艱。官渡口鎮政府了解情況后,決定因地制宜,引導他種植條件更為寬松的葛根。
通過多次學習考察,宋發東夫婦決定開始轉型,兩年在官渡口鎮蔡家村流轉農田650畝種植葛根,開始研發銷售葛根系列產品,企業也更名為湖北硒綠源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徹徹底底與葛根結緣。
然而,在習慣了以種糧為生的百姓眼中,種葛根完全是“不務正業”。群眾接受程度不高、灌溉用水困難、資金短缺等系列問題也實實在在擺在面前。
剛開始,葛根種植技術粗糙,加上大量產品滯銷,幾年下來,宋發東前前后后虧損了130多萬元,不僅將前幾年辛苦攢下的錢賠光了,還欠下不少外債。兩口子一度愁得吃不下、睡不著。
那時候,不論寒冬酷暑,蔡家村的村民們幾乎天天可以看到“葛根老板”宋發東和妻子在葛根種植園里忙碌的身影。“那時候,我們兩口子不是泡在葛根田里,就是在加工廠,吃了不少苦。”宋發東笑著說道。
為切實解決企業發展難題,鎮政府多次組織企業相關人員,前往湖南懷化,廣西藤縣、玉林等地學習種植技術、加工技術及營銷模式,為他聘請專家、找合作對象,分析葛根的市場前景及銷售行情。
“幸虧鎮政府幫我們解決了困難,為我們提供貼息貸款擔保,幫我們修建生產配套水池和機耕道,又為我們提供生產車間,申請生產設備補貼等。”提到政府的幫扶細節,宋發東如數家珍。
眾人拾柴火焰高,有了政府各部門的扶持,宋發東夫婦對發展葛根產業有了底氣。通過對葛根開發、加工、銷售,并逐漸研發出了巴東縣聞名的“神龍棲”“屹瀚”“峽江韻”等葛根系列品牌,企業也一步一個腳印,逐漸走上正軌。
帶著百姓奔小康
“我給他流轉了10畝多地,今年也在跟著試種新品種‘粉葛’,每年在他的基地務工可以掙1萬多元,我覺得種葛根還是蠻有搞頭。”蔡家村九組村民屈祥鳳說道。為搶春耕,屈祥鳳正在與20多位村民一起,幫著宋老板移栽“粉葛”幼苗。
苦心經營7年,“葛根夫婦”的公司規模越做越大,通過探索“自種自管+葛根回購”模式,公司目前擁有生產車間1300多平方米、葛根種植基地1000畝左右,年收入穩定在300萬元左右,是官渡口鎮頗具規模的鄉鎮企業之一。
“一個人富不是本事,帶著鄉親們一起致富才是我創業的初衷。”宋發東說,“在葛根種、收季節,我們基地最多可以吸納200多人來務工,每年工人工資都要花40多萬元。”僅2022年,公司直接帶動當地220人在家門口就業增收。
為發動群眾一起種植葛根致富,幾年下來,蔡家村的每一處角落,都留下了“葛根夫婦”的腳印,蔡家村的百姓也從當初的不接受、不理解,轉為“葛根夫婦”的合伙人、跟隨者,在蔡家村,幾乎家家戶戶種上了葛根。
“鄉村振興是真正的民心工程。我將與農戶情誼相系、利益相連、發展共享,將產業發展與農戶在家門口就業增收深度融合,為鄉村振興助力前行。”宋發東站在自家的葛根種植園,目視遠方,眼神深邃而堅定。
關鍵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