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起壟的土地。全媒體記者明磊 攝
專家田間指導打孔。全媒體記者明磊 攝
【資料圖】
全媒體記者明磊 通訊員曾凡忠
“這幾天種了多少畝種薯?”4月3日,國家馬鈴薯產業技術體系恩施綜合試驗站站長高劍華給建始縣牧新林藥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徐禮東打電話詢問。
“已經種了40多畝。”徐禮東答。
“如果有技術方面的問題,請隨時聯系我們。”高劍華說。
徐禮東和高劍華的“緣分”,還得從“小金豆”——“馬爾科”脫毒種薯說起。
施肥、起壟、覆膜、打孔、栽種……3月31日清晨,建始縣龍坪鄉龍潭坪社區二組姜家槽一片剛整理過的田地里,村民們正在農技人員指導下播種“馬爾科”脫毒種薯。
“趁這兩天天氣好,大家抓緊時間,爭取把這里11畝地的種薯種完。”徐禮東在田間給大家鼓勁。
“按Z字形打孔,種薯行間距在30厘米左右,這樣種出來的土豆大小合適,價錢也高。”建始縣農業農村局植保站負責人陽軍下地指導村民打孔。
龍坪鄉農業技術服務中心技術人員喻明介紹,龍潭坪社區平均海拔1460米,適宜的氣候和肥沃的土壤為推廣“薯玉+X”帶狀復合種植提供了支撐。
“薯玉+X”即4行馬鈴薯套種1行玉米,再加上“薯玉”收獲后種包菜或其他高山蔬菜,從而實現一年三熟平衡增產增效。
此前,鄉農技人員就種薯播種和田間管理技術等對村民進行了培訓。
“如果規范化種植,一年一畝地輪作,至少可收獲‘馬爾科’土豆2000公斤、玉米400公斤、包菜3000公斤。”喻明說。
前些年,龍坪鄉種植中藥材、辣椒者居多。近兩年,隨著避暑經濟的發展,游客對馬鈴薯需求量增大,全鄉種植1萬多畝多個品種的土豆,其中“馬爾科”約4000畝。
“去年夏天,‘馬爾科’受到避暑游客的青睞,很多農家樂進百把斤土豆一兩天就賣完了,那時我就想組織大家擴大種植面積。”徐禮東找到州農科院馬鈴薯研究專家,咨詢高山種植“馬爾科”的相關問題。
“雖然專家說現在不少土豆新品種在抗病能力、產量等方面比‘馬爾科’有優勢,口感也和‘馬爾科’差不多,但我們還是決定種植‘馬爾科’。”徐禮東說,因為它是老品種,有獨特的味道,很多人對它有一種特殊的情懷。
州農科院馬鈴薯研究所副所長、正高職高級農藝師吳承金說:“常言道,高山的洋芋、低山的苕,就是由于高山晝夜溫差大,更有利于營養物質向薯塊轉移和儲存。因此,在海拔1200米以上的高山種植的土豆口感更好。”
吳承金說,眼下正適合海拔1400多米的高山播種土豆。等出苗后,要及時追肥、除草、培土,加強田間管理,做好晚疫病防控……他表示,只要種植戶有需求,州農科院的專家會隨時提供相關技術咨詢服務。
據介紹,馬鈴薯老品種“米拉”又稱“馬爾科”,是中國南方馬鈴薯研究中心于1961年從當時的東德引進的優質品種。2022年,全州種植馬鈴薯160萬畝左右,其中“馬爾科”約占40%,高山區域種植面積約占全州的35%。
高劍華說,隨著脫毒種薯和標準化種植技術的推廣應用,“馬爾科”的產量和品質穩中有升。相對新品種而言,雖然“馬爾科”田間晚疫病防控壓力較大,但隨著以“馬爾科”等品種為典型代表的“恩施土豆”品牌知名度不斷提升,市場需求量越來越大,單價持續上揚,使更多的人愿意種植這個“小金豆”。
“上個月,我們幾個鄉親共同出資租賃100畝地,用于‘馬爾科’示范種植。”徐禮東說,合作社購買了種薯、有機肥等物資,免費提供給種植的村民,并承諾全程提供技術服務,對收獲的“馬爾科”進行收購。如果行情好,明年起合作社將帶領村民逐年增加種植面積。
“大家有一個心愿,希望采用傳統農耕手法、綠色標準栽培技術種植的高山‘馬爾科’,9月份收獲后靠品質一炮走紅,再優中選優,通過電商平臺能賣出好價錢。”龍潭坪社區黨總支書記李連平說。
關鍵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