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恩施日報訊(通訊員劉玉池、舒暢、田芳軍)“兩到三行馬鈴薯中間套種兩行玉米,馬鈴薯收獲后再種植大豆、蔬菜等糧食作物或經濟作物,既保證糧食安全,又讓老百姓增產增收。”4月2日,宣恩縣高羅鎮團結村在復墾的撂荒地上,推廣高效種植“薯玉豆”180畝。
近年來,該鎮積極探索以村集體經營公司為主體的“123”撂荒地整治新模式。“1”即用活1家村集體經營公司或農民專業合作社,“2”即開展撂荒地整治和土地流轉經營2項業務,“3”即對復墾出來的撂荒土地采取公司集約種植、引進大戶種植和農戶自行耕種3種方式。將撂荒地整治與春耕生產緊密結合,鎮政府通過免費發放種子、化肥等方式,動員有條件種植油菜的農戶和合作社,搶抓農時實行稻油輪作。
同時,該鎮充分利用村村響廣播、流動宣傳車、標語橫幅、微信群、發放宣傳畫冊等方式,大力宣傳中央、省、州、縣關于撂荒地治理政策、耕地保護利用的法律法規和其他撂荒地治理工作的先進經驗,營造濃厚的宣傳輿論氛圍,增強基層干部和廣大群眾耕地保護觀念。引導各村(社區)對已治理的撂荒地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做到應種盡種,在充分動員農戶復耕復種的基礎上,引進大戶承包或由村(社區)集體和農戶簽訂土地流轉合同,實行統種統收,充分利用耕地。
為有效解決缺勞力、散戶復墾種植效益低導致的撂荒問題,該鎮加大培育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按照“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發展模式,把社會化服務作為撂荒地整治、復墾生產的有效手段,著力提升農機社會化服務水平,確保撂荒地整治成效。
“我們堅持將撂荒地整治作為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扎實開展撂荒地治理,加強耕地用途管制,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牢牢守住糧食安全底線。”高羅鎮相關負責人表示。
目前,該鎮共計整治撂荒地560余畝,培育引導12家合作社參與撂荒地整治。
關鍵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