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體記者廖時雨 通訊員黃小艷
3月26日,走進恩施市六角亭街道頭道水村賴家梁子王妹子食品有限公司,伴隨著機器的轟鳴聲,工人們穿梭在各生產線,經過浸泡、蒸煮、打碎的稻米被加工成糍粑、粽子等,經裝袋、打包后,發往全國各地。
糍粑、粽子、高粱粑向來深受我州消費者喜愛,也是鄂西南山區的優質農產品名片之一。頭道水村村民楊光輝是土生土長的恩施人,他抓住農產品銷售商機,把最初的小作坊發展成如今的恩施市王妹子食品有限公司,將“土貨”送到了全國各地消費者的餐桌上。
(相關資料圖)
小庭院蘊藏大文章
恩施市王妹子食品有限公司位于六角亭街道頭道水村賴家梁子一幢二層民房內,建筑面積1200平方米,生產、加工、包裝、儲存、銷售場所一應俱全。
起初,楊光輝和他妻子經營著一間家庭作坊,每天產量僅供市內小商超及批發市場。好貨迎來回頭客,隨著訂單日益增多,已遠遠滿足不了市場需求,規模化生產和經營成為新的發展方向。2018年,楊光輝以自己妻子的小名“王妹子”成立了公司,將家庭庭院改造升級為公司。
靠著不起眼的小庭院,楊光輝的王妹子食品有限公司做出大文章,生產的粽子、糍粑等總年銷售量達75萬公斤,年銷售額近600萬元。
小場地帶動大就業
看似簡單的流水線作業,少不了手腳麻利的工人。隨著公司的成立,訂單日益增多,建起一支穩定的工人隊伍變得尤為重要。
楊光輝心里始終有一股鄉土情,自家公司效益好,他便想帶著鄉親們一起致富。于是他挨家挨戶做工作,給大家宣傳靈活就業的好處:農忙時可以做農活,農閑時可以來做小工,既不耽誤家事又能賺外快。
現如今,公司共有18人,聯結農戶10余戶。每年旺季,公司需要大量零工洗粽葉、包粽子,他又請村“兩委”做宣傳,招聘臨時工,最忙的時候生產車間內有50多名員工,方寸之地為老百姓鋪就一條增收大路。
小產品走向大市場
通過不斷努力,楊光輝注冊的“光輝王妹子”商標品牌很快打入市場。他算了一筆經濟賬:由于公司主要采用薄利多銷的經營模式,單是自產自銷,去除加工、物流等費用,最終每公斤“土貨”僅收益0.6元左右,要想提高利潤就必須提高銷量、拓寬銷售渠道。
一個好漢三個幫。楊光輝找到了長期從事電商行業的王榮鑫,經過一番交談,兩人一拍即合,由他進行線上產品推介及銷售,通過“互聯網+”的模式,邀請網紅直播生產車間加工全過程,“互聯網+直播”保證從生產到餐桌的過程全透明,讓消費者生產看得見、消費更放心。
目前,他們在拼多多、淘寶有幾家直營店,每天通過平臺可出單250公斤左右,“互聯網+電商”實現月增收萬余元。與此同時,他們還在線下通過訂單發往恩施州各縣市,在市內與批發市場、商超合作進行銷售,進一步開拓市場。
“我們的產品在拼多多平臺多次霸榜,現在北京、上海的朋友們也能吃到恩施的土特產,我感到很驕傲。”楊光輝說道。
關鍵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