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通訊員 徐蘭珍 王玉曄
大窩塘,是宣恩縣李家河鎮回龍村的一個小山塆,沒有塘,只有大片的坡地。
3月17日這天,昔日沉寂的大窩塘熱鬧異常,老式的砍刀、鐮刀和新式的割草機、耕地機一同上陣,在機器嗡嗡的聲響中,茅草和雜樹成片倒下,原來的拋荒地漸漸顯現出本來面目。
干活的共有5人,2個是村“兩委”干部,1個是駐村工作隊隊員,還有2個是80元一天雇來的當地村民。
59歲的回龍村黨支部老書記辛蘭清正手持割草機,與一片茅草叢“戰斗”,雖是早春天氣,他頭上的汗珠直往下滴。“如今正是農忙時節,季節不等人,開荒這活只能我們幾個人‘上陣’了。”辛蘭清說。
回龍村山大人稀,大窩塘更是方圓幾里路無人煙,加上坡度大、交通不便,沒人愿意耕種,逐漸成了拋荒地。
村里幾個做電商的年輕人,賣當地的農產品。去年新鮮辣椒格外好賣,旺季一天銷售幾千斤,銷售額過萬元。那段時間,他們開著車跑遍周邊幾個鄉鎮,到處找貨源。
今年年初,村“兩委”成員一合計,決定將村里的100畝拋荒地利用起來,再流轉200余畝地種植辣椒,收益作為集體資產。這個計劃得到了村里做電商的年輕人的擁護,他們承諾負責銷售產品,自己也種植了100畝。
相鄰的上洞坪村有專門用于蔬菜育苗的溫室大棚,該村通過簽訂協議,在大棚里培育了一批價值近20萬元的辣椒苗,只等季節適宜就移栽到回龍村。
“回龍村海拔較高,沒有水田,不適合栽種稻谷等作物。我們現在發展辣椒產業,既盤活了土地,又有了新的富民強村產業,村集體也有了收入,一舉多得。”望著旁邊已起好壟的土地和腳下正在開墾的荒地,辛蘭清信心滿滿。
關鍵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