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譚元敏 譚明黎
(資料圖)
“今天給大家通報一下,目前聯社純利潤達到72.5萬元。”2月8日,巴東縣金果坪鄉股份經濟合作聯合總社經理江定富向股東們通報聯社3個月以來的運營情況,現場掌聲、笑聲交織在一起,大家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要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作為革命老區,金果坪鄉認真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堅持黨建引領,全鄉各界像石榴籽一樣緊緊團結在一起,成立了恩施州首家鄉鎮股份經濟合作聯合總社,探索出聯社抱團發展的新模式,不斷增強集體“造血”功能,走出一條共富新路。
“去年11月才成立,沒想到這么快就盈利了,等年底分到錢,我們村想升級一下亮化、綠化工程。”金果坪鄉塘坊坪村黨支部書記田恒勇盤算著。
回想當初,加入聯社的10萬元股金,真是難倒了塘坊坪村。對于一個沒有集體經濟收入的村來說,這不是一筆小錢。經過一番努力,塘坊坪村總算趕在最后期限湊足了錢。
像塘坊坪村這樣的“集體經濟空殼村”并非個例。2018年前,金果坪鄉僅有兩個村有集體經濟收入。近幾年,通過成立村集體經營公司承接小型項目、創新土地流轉方式、盤活“三資”等方式,2021年金果坪鄉在全縣率先完成村級集體債務化解清零工作,提前實現省、州、縣確定的5年工作目標,但各村發展不平衡的矛盾也日益凸顯。
“我們代管村集體資金共600余萬元,其中沙嶺村高達100余萬元,塘坊坪村不足5萬元。”巴東縣金果坪鄉財政所所長劉傳喜介紹道。
為破解各村發展不平衡的難題,變“單打獨斗”為“共同奮斗”,去年,金果坪鄉以全鄉14個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為股東,探索成立金果坪鄉股份經濟合作聯合總社。
雖然黨委、政府給的政策好,但想要全鄉14個村組成聯社還是困難重重。在一次“書記論壇”上,沙嶺村黨支部書記胡祥鋒就提出不同看法:“我們村原來的集體經濟收入就不少,現在全鄉通過聯社的方式,會不會拉低我們村的集體經濟收入水平?”
有這種擔憂的,遠不止沙嶺一個村。為此,聯社在成立前,專門經股東大會討論明確:各村已有資產資源所產生的收益仍由各村擁有,聯社成立后,各村集體經營公司只是不再承接小型項目。同時,聯社產生的收益按章程約定進行分配,純收入20%用于聯合總社運營費用、余下80%由14個村平均分配。
聯社統一組織、統一機制、統一力量,在原有利益不受損的前提下,增加集體收入、發展壯大產業,這讓胡祥鋒吃下“定心丸”。
自去年11月巴東縣金果坪鄉股份經濟合作聯合總社正式掛牌經營以來,對鄉內小型安全飲水、道路整修、溝渠治理、產業基地建設等技術難度較低、資金額度在400萬元以下的項目,由聯社牽頭,按照程序各村采用自建自管方式實施,在確保項目質量和安全的前提下,有效地推動了各村集體經濟均衡發展。
“2023年,全鄉14個村均可從聯社獲得經營性分紅收入10萬元以上。”劉傳喜說。
“我們認為要做好這項工作,著力點在人盡其才,關鍵點在穩固增收,落腳點在反哺于民。”金果坪鄉鄉長付亞東表示。
關鍵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