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體記者 陳緒開 通訊員 劉友春
“抱團取暖,村級發展更有盼頭!”3月6日,宣恩縣珠山鎮東門關村黨總支書記李白平說,該村聯合融城社區、和平社區、玉龍社區、獅子關村成立城鄉融合發展有限公司,承接社區服務、小型基礎設施建設、公路綠化養護等生產、生活服務項目,實現村集體經濟年收入30余萬元。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去年以來,宣恩縣為適應農村基層治理需要,深化村(社區)干部薪酬制度改革,建立以崗位為基礎、報酬相配套、制度作保障的“三崗十八級”薪酬體系,全面推進村(社區)“兩委”干部隊伍專業化、職業化、規范化。
“崗位+等級”激活“源動力”
“在村里工作20年,切實感受到黨委政府對村干部的關愛越來越多。”宣恩縣珠山鎮獅子關村黨總支副書記周武詳說。
宣恩縣綜合考慮人口數量、發展水平和服務半徑等因素,科學設置干部職數、崗位等級、基本薪酬,實行總量控制、員額管理,提倡“兩委”班子成員交叉任職,定員補貼干部兼任駐村輔警、民兵連長等職務。建立在職村干部基本補貼正常增長機制,統籌設置正職、副職、委員三類崗位18個等級序列,形成職業發展體系。
“縣級財政再困難,我們也決不會在村干部待遇上打折扣。”宣恩縣委主要負責人說,實行“三崗十八級”薪酬管理體系后,宣恩660余名村“兩委”干部享受到了專業化帶來的待遇提升。
“激勵+保障”激發“新活力”
提高了“硬待遇”,更要做好“軟保障”。
宣恩縣修訂完善村“兩委”干部管理辦法,持續落實政治激勵、福利待遇和配套獎勵,加大從優秀村(社區)干部中招錄(聘)公務員或事業單位人員力度,明確面向村(社區)干部考錄鄉鎮公務員比例一般不低于招錄總數30%,把905名村(社區)“兩委”干部納入居民養老保險繳費政策補貼范圍,全覆蓋組織村(社區)“兩委”干部健康體檢,統一購買人身意外傷害保險。
在此基礎上,宣恩縣按照“權隨責走、費隨事轉”原則,統一核定、集中劃撥經費,配套制定村級集體經濟績效考評獎勵措施,引導村(社區)多渠道、多類型、多元化發展集體經濟,對年度內經營性收益5萬元以上行政村,按照25%至35%比例提取獎勵資金,激發村(社區)干部主動參與集體經濟發展干勁。
宣恩縣珠山鎮東門關村由原茅壩塘村、界直嶺村、土魚河村合并而成,村內多處土地和房屋資源閑置,該村積極盤活村委會舊址等資產,爭取項目資金1000余萬元建設高山民宿,采取“集體經營公司+市場主體”運營模式,村集體參與民宿收益分紅,不斷壯大集體經濟規模。同時,高山民宿發揮村級食堂和民宿餐廳一體化運營優勢,打造本土化、精細化農家菜,讓該村的鄉村旅游更有吸引力。
“民宿項目集體資產以租賃方式引進第三方運營公司,集體經營公司參與餐廳運營,民宿項目按照約定支付村集體收益,可實現集體年收入20萬元以上,有效補充了村干部待遇。”東門關村黨總支書記李白平說。
“監督+考核”激勉“戰斗力”
待遇有保障,管理要跟上。為激發干部干事創業的“戰斗力”,宣恩縣積極探索村干部全職化管理制度,實行村干部履職紀實制度,完善村(社區)干部“崗位在村、重在服務、責在連心”機制,落實村民小組、網格包保責任,做到瑣事不出小組(網格)、小事不出村(社區)。
同時,建立不稱職村干部歇職制度,歇職期限3至6個月,歇職期間停發半個月基本薪酬,年度考核評議不得列為“優秀”,當年度不推薦參加事業單位、公務員招錄考試,整改不力的延長歇職期限或按有關規定予以免職、啟動罷免程序。
同時,宣恩縣還細化村干部考核獎懲、問責問效、能力提升等制度,建立黨員群眾評議和組織考評相結合、日常考核與年度考核相結合的考核機制,定期開展走訪調研、談心談話、黨性分析等活動,推進村(社區)干部縣內“互掛互學”模式,常態化推進“異地跟班學習”制度,定期開展村(社區)“兩委”干部履職情況分析研判,及時調整不勝任不履職干部,倒逼工作責任落實。
有為才有位,激勵“千里馬”競相奔騰。宣恩縣村干部待遇“三崗十八級”改革后,實干實績與等級報酬掛鉤,讓村干部進有方向、干有標尺,工作態度從“要我干”到“我要干”轉變,工作成效從“干了算”到“干得好”轉變。全縣累計投入村干部待遇保障資金4000余萬元,村干部平均報酬提高30%左右,干部離職率從8.2%降到2.42%,村“兩委”干部隊伍穩定性得到顯著提高。
關鍵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