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方婷 彭紹峰
眼下,茶葉迎來發芽期、油菜進入抽薹期、貝母步入旺盛生長期、高山土豆育苗移栽開始播種……田間地頭一派繁忙景象。搶抓農時、服務農事,恩施市紅土鄉蓄力為全年豐產豐收開好頭、起好步。
(相關資料圖)
2月19日,在烏鴉壩村橘園內,果農陸續開展清園工作。
“先把長勢不好的枝丫剔除,在打春梢之前施藥防治病蟲害,這樣,發的新枝就不會得蟲害,結的橘子質量也好些。”果農黃宗維一邊揮動鐮刀,一邊介紹。
近年來,該村致力于打造“黃家淌蜜橘”品牌,以經濟聯合社為載體,全方位打開銷售渠道,助力果農增收,以鄉村振興微產業帶動全鄉經濟發展。
走進老村村油菜地,村民正在進行追肥、除草等管護措施。一村民說:“油菜現在正是抽薹期,今年長勢比前幾年都好。”
此前,該鄉召開秋冬季農業開發培訓會,鄉農業服務中心為農戶免費提供了3300多畝油菜種,推廣合理密植技術,并對農戶開展全程跟蹤服務。
“以每畝投入150元、產值1200元為目標,全鄉1萬畝油菜有望全面豐收。”鄉農業服務中心負責人黃益金說。
開春以來,在天落水村茶園內,茶農董先懷正在清除茶樹周邊的雜草。他說:“今年開春受極端天氣影響,干死凍傷的茶樹枝較多,要先清除掉雜枝再施肥,保障春茶新芽的營養供應。”
茶葉是天落水村的支柱產業。該村積極探索“村企合作”模式,引進鄉賢能人王雪云回鄉辦廠,帶動周邊1400多戶農戶增收,促進村民就近務工,年產值達1000多萬元。同時,該茶廠還為村集體經濟年增收8萬元。集“種植+加工+銷售”于一體的全產業鏈,有效填補了天落水村茶葉產業的空缺。
2月18日,在紅土溪村藥材基地里,藥農侯著軒忙著清除貝母藥苗上的枯草:“葉子要留著,稍微松松土、施好肥,為秧苗發芽做好全面準備。”
“我們這里家家戶戶都種貝母,2022年收購價格不錯,最高每公斤可賣到14元,1畝可盈利8000多元。”恩施市硒源康民中藥材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鄭從華說。
該鄉各村(居)按照“村集體+企業+專業合作社+農戶”模式發展特色藥業產業,加快促進藥業和精加工產業融合發展,提升中藥材附加值,帶動藥農致富。2023年,全鄉中藥材種植面積預計超過6萬畝,年產值超過2億元。
在石灰窯村優薯基地,恩施農博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黃煥然正在給村民講解土豆帶薯育苗移栽技術:“我們高山片區氣溫低、濕度大,對馬鈴薯的產量和質量都有很大影響。所以我們要先使用地膜育苗,等天氣合適的時候再移栽到大田里。”
“相比傳統的種植技術,高山地區更適合帶薯育苗移栽,節約種薯,地膜育苗出苗率高,且苗齊苗壯,后期收獲大薯率高,收益好,還減少了土地占用時間,進一步提高農戶的收入。”鄉農業服務中心技術人員向康福表示。
今年,該鄉把馬鈴薯作為特色產業重點抓,探索優化傳統農業企業生產經營方式,實現線上線下融合發展,走“公司+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商超+電商”模式,帶動更多農戶致富,為鄉村振興注入活力。
走入紅土集鎮農資銷售門店,農資經銷商范貽松一邊忙著賣種子,一邊為村民答疑解惑。“從年前我們就開始農資準備工作,農膜儲備充足,肥料庫存2000多噸,可以為農戶送貨上門、服務到家。”范貽松說。
“為做好春耕備耕工作,我們早謀劃、早宣傳、早動員、早準備,全力保障農資產品的供應,切實滿足廣大農民需求。同時,積極組織農技人員下到田間地頭進行技術指導,還開展了打假保春耕活動,凈化農資市場,確保春耕備耕順利開展。”紅土鄉分管農業的負責人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