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蔣祥輝 曾漂
2月21日,走在剛剛完成改擴建的道路上,恩施市白果鄉桑樹壩村譚家灣的村民滿臉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資料圖】
“以前很多路面只有2米多寬,車輛通行難,下雨的時候還會變得泥濘不堪,村民出行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桑樹壩村黨支部副書記丁朝軒說。該村在開展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活動中,一場場群眾會讓譚家灣村民的思想漸漸凝聚起來,為道路改擴建帶來了契機。
時針撥回到一個月前,譚家灣中心組在組長趙詩文家中開展了一場關于如何解決出行難題的群眾會。
“這個問題已經困擾大家許久了,如今村里的發展任務很重,我們不能只等著政府來修路,要自力更生,共同把家園建設好。”黨員曾相志率先提出想法。
“我支持,修路不光是政府的事情,路修好了,最終的受益者是我們自己。修路需要義務工,算我一個。”
“也算我一個!”聽了曾相志的想法后,村民紛紛表示支持,愿意義務出工出力。
無米難為炊,修路需要的資金、材料、設備等從何而來?
“我捐贈2000元作為修路的資金。”趙詩文第一個表態。
“我捐500”“我捐1000”……在趙詩文的帶動下,大家爭先恐后地捐款。不一會兒,現場便籌集到了近8萬元資金。
“我家石頭多,不要錢,差砂石料就去那里拖。”村民邵彬站起來說道。
“我的石頭也不要錢,只要能把路修好,盡管用。”村民諶興忠也站了出來。
片刻工夫,最大的難題就在村民共同努力下解決了,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有原材料的出原材料,共識逐漸形成。
但是,如何施工?如何組織人手?
“既然材料、資金都是大家自己籌集的,那我建議由大家推薦人選,組建一個臨時指揮部,負責具體的施工事宜,同時邀請鄉公路中心負責人加入指揮部擔任指導員。”村黨支部書記胡成建議。
“這個主意好,我認為趙詩文可以當指揮部的指揮長,大家都信服他。”
“王塊悅負責管理資金,大家都放心。”……
最終,在村民的共同推舉下,一個由小組長趙詩文擔任指揮長,黨員代表、村民代表、鄉公路中心負責人等為成員的譚家灣公路指揮部組建起來,并明確了每個人的職責。
群眾會結束之后,指揮部收到了許多在外務工的村民及愛心人士的捐款,最終共籌集到資金14萬元。
1月19日,一支由50余名村民參加的義務施工隊組建完畢。雖然兩天后就是農歷除夕,但大家依然熱火朝天地進場施工。
動工后,80多歲的黨員王清平讓出自己的菜園拓寬公路;近70歲的老黨員曾相志一家三人齊上陣,義務投工投勞,還無償讓地;村民王興忠因在外創業無法回家,主動捐錢……
2月14日,譚家灣公路改擴建工程完工,長達3.6公里的道路拓寬至5. 75米。
“以后我們去賣茶葉、拖肥料不用繞路了。”看著寬闊的道路,村民笑開了花。
“等天晴了,我們用碎石把路面鋪得更平整。”趙詩文干勁十足。他說,將在此次臨時指揮部的基礎上組建公路管護協會,發動村民一起將公路管護好。
如今,行走在寬闊的道路上,村民的臉上都掛著笑容,昔日的“煩心路”變成了“幸福路”,產業發展不再受限,日常出行不再困難,一條公路串起了村民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