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體記者 趙盛迷 通訊員張祖芬 謝永波
崔家壩鎮滾龍壩歷史文化名村全景。(恩施圖片庫 潘運軍 攝)
(相關資料圖)
元宵節還沒過,恩施市崔家壩鎮鴉鵲水村到處都是機器轟鳴的熱鬧景象,專一鞋廠機器開足馬力趕訂單,尖龍坪組起壟機起壟種植土豆,鴉鵲工業園燃氣公司加緊建設……
近年來,鴉鵲水村黨總支把黨建引領扶持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推進鄉村振興的“牛鼻子”來抓,發揮村集體經濟在壯組織、興產業、強治理上的突出作用,做到村級組織“有錢辦事”“能辦好事”。
閑置資產變“廢”為寶
“以前,路燈壞了都需要找鎮上修,更別談村集體拿錢為村民修橋整路了。”鴉鵲水村村主任張斌感慨道。鴉鵲水村是崔家壩的人口大村,也是集體經濟薄弱村。2017年以前,鴉鵲水村集體經濟不足3萬元,僅能維持村級運轉,村集體事業停滯不前。
為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鴉鵲水村黨總支廣泛征求黨員、村民代表意見。支部主題黨日活動中,黨員向極社提議:“鴉鵲水是以前的老公社,有很多國有資產、廠房和土地,可以將這些資產全面清理,通過有償使用來盤活集體經濟。”
向閑置資產找“飯”吃成了突破口。鴉鵲水村清理出200多畝零散分布的集體土地、60畝山林以及一處閑置廠房。要想村集體經濟發展起來,引進企業是“活血”的關鍵,鴉鵲水村狠下決心,平整土地120余畝,整修老廠房,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
在鴉鵲水村黨總支努力下,2019年,專一鞋廠、垃圾處理廠落戶鴉鵲水村。如今,燃氣公司也正加緊建設……鴉鵲水易遷就業基地初具規模,每年穩定地為村集體經濟帶來8萬多元收入,同時帶動就業50余人,有效解決了脫貧人口增收和易遷戶的難題。
荒地變產地
“過去,村里超過一半的人打工去了,哪還有人種地,發展產業想都不敢想。”村民冉傳懷回憶道。鴉鵲水村產業基礎薄弱,勞動力大多外出務工,撂荒地、荒山大面積存在。
鄉村振興產業先行,要激活集體經濟這池“春水”必須發展產業。鴉鵲水村黨總支把發展產業放在第一位,可是發展什么產業成了難題。結合崔家壩鎮守好“米袋子”、抓牢“油瓶子”、拎穩“菜籃子”的產業發展思路,鴉鵲水村計劃在尖龍坪、賣鏵溝發展馬鈴薯,在家的老年人都有馬鈴薯種植經驗,發展馬鈴薯符合當地實際。
發展馬鈴薯產業的決定下來后,村民質疑聲不斷:“種一畝兩畝還行,種多了沒資金、沒技術,也沒有勞力。”
為打消村民的顧慮,鴉鵲水村黨總支商議決定拿出部分資金為發展馬鈴薯保駕護航,由村集體墊資為村民購買種子、肥料,這讓村民們吃下了“定心丸”。不僅如此,鴉鵲水村還拿出5萬元來修建生產步道和獎勵大戶,村民的積極性一下子被提高起來,2021年發展了1000畝馬鈴薯。
為解決撂荒地無人耕種和勞動力短缺的問題,鴉鵲水村黨總支利用村集體經濟培育了2家合作社,依托合作社將200畝土地進行流轉,實現規模化經營,形成“村支部+合作社+企業+農戶”的經營模式,馬鈴薯種植畝產達2250公斤。
把產業發展起來,做好產業管護并帶動更多的農戶受益是黨支部的大事。鴉鵲水村將支部建在產業鏈上,根據產業發展情況和黨員特長,將黨員分為4個小組,即馬鈴薯種植黨小組、油菜種植黨小組、煙葉種植黨小組、高粱種植黨小組,每個黨小組由村支部成員、產業大戶能人黨員任組長,黨小組與農戶進行結對幫扶,為農戶發展產業提供指導。
在這種傳幫帶、強帶弱的黨建模式下,鴉鵲水村目前發展馬鈴薯1000多畝、油菜800多畝、煙葉200畝、高粱160畝。村集體經濟為村民發展產業增添了底氣,黨組織發揮作用提升了發展產業的信心。
村民成為網格員
“文物周邊不許放鞭炮,嚴禁一切野外用火。”元宵節上午,網格員向極松拿著小喇叭巡查,挨家挨戶宣傳文物保護和森林防火知識。
滾龍壩是“全國歷史文化名村”、省文物保護單位,這些年由于村集體經濟薄弱,對文物疏于保護,古屋、古樹破壞嚴重。2020年開始,鴉鵲水村在滾龍壩利用村集體資金建立“微網格”制度推進文物保護工作,根據文物的分布和黨員住址,將滾龍壩組分為9個網格,把黨員、群眾編入“微網格”中,每個網格負責1至2處古屋、古樹和古墓的消防、巡查等保護工作。
鴉鵲水村主任張斌這樣評價村集體經濟的發展:“村集體經濟有實力,服務群眾就有手段,村黨組織就有威信,說話有人聽、辦事有人跟。”
集體經濟為集體,發展集體經濟最終的落腳點是為民謀利。2022年,鴉鵲水村在抗旱、整修道路和人居環境整治上投資超過8萬元,讓廣大村民享受到集體經濟發展的紅利。
現今的鴉鵲水村,處處透露出勃勃生機,人人展現出昂揚斗志。在支部堡壘的堅強引領下,鴉鵲水村正在繪就村美民富、風淳業興的美麗鄉村新畫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