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體記者 趙盛迷 通訊員 李 永張祖芬
【資料圖】
“小紅巖7.51萬元、甘溪7.08萬元、高拱橋7萬元……”2月6日,恩施市石榴籽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股東分紅大會上,芭蕉侗族鄉18個村(居)收到分紅“大禮包”。
近年來,恩施市堅持黨建引領,探索出抱團發展型、改革驅動型、助農增收型等村集體經濟發展模式,持續壯大村集體經濟,激活發展潛力,賦能鄉村振興。2022年,全市192個村集體經濟收入3811.44萬元,村均20.43萬元。
抱團發展激活致富“新密碼”
2月14日,芭蕉侗族鄉高拱橋村,一批手工醬菜、香腸臘肉、富硒茶葉等特產正在裝車,準備運往州內外。
“石榴籽公司解決了銷路難題,帶活了村集體經濟。”南河村黨支部書記曹大林介紹,2022年,該村集體經濟收入超過22萬元。
這份收益,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曾經,各村各自發展集體經濟,體量小、能力弱、效果差。
2022年5月,芭蕉侗族鄉18個村(居)共同整合資源、資產、資金,成立恩施市石榴籽集體經營公司。鄉黨委統籌、各村入股、合作經營、收益入村,形成“一核多元”發展模式,建成“石榴籽黨建示范產銷鏈”。
“7個月銷售額有100萬余元。”金苔香茶業負責人金歲宏說,與石榴籽公司簽約后,從提升茶葉種植技術、銷售渠道等方面得到“一條龍”服務,盤活了產業鏈。
“有32家生產商與我們簽約,去年公司經營總收入1150萬元,凈利潤121萬元。”甘溪村黨支部書記、石榴籽公司總經理陳家浩說,全鄉18個村(居)村集體經濟收入最高的超過40萬元。
崔家壩鎮鴉鵲水村向閑置資產找“飯”吃,清理200多畝集體土地、60畝山林和閑置廠房,平整120余畝土地打造工業園,引進鞋廠、燃氣公司等相關企業,每年可為村集體經濟帶來8萬多元收入。
星空房、滑翔傘、叢林探險……城郊“網紅村”望城坡村創新“1+1+N”集體經濟發展模式,即一個村集體經營公司+一個市場主體+N戶群眾入股,村集體經濟收入年增加30萬元。
“村里有錢了,事情就好辦了”
2022年,石榴籽公司在芭蕉侗族鄉白巖、小紅巖、白果樹等11個村試點建設有機示范茶園,各村(居)“兩委”班子當起“農資銷售員”,全力推進綠色茶園生態建設。
干勁哪里來?“有政策扶持,給大家吃下了‘定心丸’!”芭蕉侗族鄉黨委書記朱永恒表示,2022年,石榴籽公司根據“433”(40%村集體分紅+30%干部獎勵+30%銷售提成)利潤分配模式,兌現村干部績效獎勵36萬余元、銷售提成20余萬元,110名村干部人均獲得5000多元獎勵資金。
政策源自哪里?2022年,恩施市出臺《村集體經濟純經營性收益獎勵辦法》,將村干部報酬與村級集體經濟收入掛鉤,從“要我干”變成了“我要干”,干部干事創業活力涌流。
碾盤村是龍鳳鎮高山偏遠村之一。2022年,村“兩委”將村里827畝茶園利用起來發展抹茶產業,由村黨支部書記帶隊,村“兩委”成員全員參與,進組入戶指導茶農進行茶園管護、茶葉采收,全年實現村集體經營性收入11.17萬元,村干部兌現獎勵近2.8萬元。
“村里有錢了,事情就好辦了。”陳家浩說,該村堰塘灣組有一條“斷頭路”,村民出行很不方便。2022年下半年,村里從村集體經濟收入中拿出3萬元購買砂石料進行“以獎代補”,村民干勁十足,籌集10多萬元完成了800多米公路硬化。
“村黨支部組織力得到明顯提升。”市委組織部副部長、兩新工委書記鄧敬婷說,“收益獎勵辦法既調動了村級黨組織積極性,又有效解決村級黨組織‘沒錢辦事、沒能力服務’的問題。”
激活村集體經濟“一池春水”
“今年繼續跟著干。”2月13日,崔家壩鎮鴉鵲水村村民向興艾在地里播種。她家去年種5畝馬鈴薯,收入2萬元,“頭一次把洋芋賣到這么多錢。”
“激活集體經濟‘一池春水’,必須發展產業。”該村黨總支書記謝永波說,結合崔家壩鎮守好“米袋子”、抓牢“油瓶子”、拎穩“菜籃子”的產業發展思路,村里決定發展馬鈴薯產業。
利用村集體經濟培育2家合作社,流轉土地200畝,實現規模化經營,形成“村支部+合作社+企業+農戶”經營模式,墊資為村民提供種子、肥料,拿出5萬元修建生產步道和獎勵種植大戶……鴉鵲水村成功將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資本,發展1000畝馬鈴薯,畝產2250公斤,人均年增收3400元。
利益鏈接、聯農帶農……屯堡鄉花枝山村堅持“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產業發展模式,將248戶852人牢牢“拴”在產業鏈上,全村發展茶葉基地1500畝,畝均收益超8000元,核心基地畝產收入突破1萬元。
抓好產業發展,建設美麗家園。一個個創新舉措,讓一個個村集體“腰包”越來越鼓,鄉村振興步伐走得越來越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