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體記者 付瑞勇 通訊員 賈繼武 胡海文
“門前這條街道一步一景,街坊鄰居的房子都變樣了,我也要把房子改造下,跟上大伙兒的步調。”2月8日,年味散去,巴東縣沿渡河鎮羅溪壩社區中壩居民馬天兵開始盤算新年計劃:將屋頂改造成拋物頂,蓋上青瓦,甩掉土氣,改成土家民俗風。
馬天兵有個綽號叫“馬小廚”,他有一手好廚藝,常年在農村紅白喜事中幫廚掙錢。春節前后他的腰包鼓了不少,心中壓力卻與日俱增。
(資料圖片)
越來越重的擔子來自馬天兵的自我施壓。2022年10月,羅溪壩社區中壩啟動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試點建設,以總里程1.5公里的中壩路為軸線,按“一戶一檔、一段一景”的標準,在沿線建設倫晚示范園、共享石碾、甜蜜小院、清風竹園、紅色雁巢、紅色微站等18處黨建主題景觀,68戶居民共商共謀打造個性化庭院。
“大環境好了,我的庭院也要美起來,這樣才般配!”倔強的馬天兵坦言:拿出積蓄,再籌點錢,立馬進行房屋“美顏工程”,一刻也慢不得!
和馬天兵一樣,居民譚海主動拆除破舊雜屋,院墻圍繞、石階縱橫、花壇相間的花園式庭院上線;舒云剛將院壩硬化、屋頂美化,精致農家小院取代了曾經的荒廢雜院……
“共同締造像塊磁鐵,把大家敢干善干的心吸附在一起,每位居民都生怕行動慢了節拍,導致自家小院子影響大景致。”社區負責人張洪權說,社區居民實現了“我”到“我們”的角色轉變,在“要我做”到“我要干”中,共同推出共同締造的提質升級版。
去年年底,在外務工的居民譚明旺回到家鄉,眼前一亮:房子外墻畫滿了鮮活的共同締造主題漫畫,像穿上了一件新衣。“這幅生動而富有教育意義的巨型圖畫,我有責任和義務保護它。”譚明旺個人出資在屋頂安裝遮雨棚,防止雨水淋墻、損壞畫面,還將廚房灶具換成集成灶,把煙囪接入下水道,絕不讓黑煙熏染墻面。
“大伙兒的事都是自己的事!”鎮黨委組織委員侯江華介紹,共同締造像一根杠桿,撬動了民風向善、民心向好的系列轉變,由思想共識轉向行動共振,目前已累計投工投勞557人次,拆除廢棄雜屋、豬圈7處,自發捐地讓地5畝,自愿捐獻傳統農具800余件,撬動社會資金100余萬元用于中壩路庭院建設、環境改善。
紅色微站的一塊“心聲墻”黑板上,寫著“部分路燈不亮了,提請共同商量怎么維修”一句粉筆字。這是居民伍先菊寫下的。
“心聲墻”很快就有了回應。僅一個星期,社區就請來工人修好損壞路燈,并組織沿線居民清洗路燈桿、燈泡,“失明”路燈再次亮了。
紅色微站設在黨員、組長劉學文家的院壩里。院壩正中央是百姓議事臺,一側新修了一排水泥座椅,開放式會場可容納上百人,最左側一間20平方米的房屋則是會議室,擺放著八九條板凳,供群眾零距離拉家常、出點子。
“若是開屋場院子會,群眾多時就在室外,少時就在室內,讓大家面對面充分交流,還可以在‘心聲墻’寫下留言。”張洪權稱紅色微站是黨心和民心的“連心橋”。
從一扇繪有油菜花、蜜蜂的鐵門進入,60余個蜂箱圍成一個橢圓,中間是菜園和橘園,還有一個茅草亭,這是居民錢浩洲家的甜蜜小院。“這個小院對外開放,鄉親們可以來感受蜜蜂的勤勞精神,還可以享受一份甜蜜、清閑。”錢浩洲說,甜蜜小院成了中壩路一條街上的網紅打卡點。
“共同締造讓美好環境成為現實,還要讓幸福生活照進鄉村,讓硬環境、軟環境都美起來。”張洪權介紹,社區還將組織中壩路主干道沿線居民開展家政、廚師培訓,引導居民養成掃干凈、擺整齊的習慣,提升廚藝炒好農家菜,為打造鄉村旅游一條街埋伏筆、做準備,并培育一批解說員,講好中壩共同締造故事,用鄉土話向外推介鄉村變遷。
春節期間,居民陳運菊客串起解說員,用一口方言,沿著中壩路一條街,向親友們講述“一步一景、一步一個故事”,幸福感流露在她的唇齒間。
中壩上的幸福街,共同締造正讓歡笑聲飄得更遠。“共同締造實踐從解放思想到實際行動,仍在持續進階,讓政府有效擺脫‘包攬者’角色,群眾快速成長為共謀、共建、共管、共評、共享幸福街的主角,人人爭當社區共同締造主人,在一條心、一塊干、一起拼中發揮主人翁作用,讓美好無處不在,幸福觸手可及。”鎮黨委書記賈旺剛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