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坪鎮青里壩村一角。 (本報恩施圖片庫 申萬萍 攝)
長江航務管理局結對幫扶茅田鄉三道巖村。 (資料圖)
(資料圖片)
花坪鎮周塘村大馬士革玫瑰園。 (全媒體記者 劉波 攝)
通訊員 申萬萍
初春的建始,廣袤的田野上機械轟鳴,農民開始整地備耕。
剛剛過去的一年,建始舉全縣之力,聚全縣之智,做實“五個幫扶”,狠抓“五個保障”,下好“五個功夫”,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中守正創新,破題立局。
做實“五個幫扶”
走進建始縣長梁鎮白云片區,但見村莊干凈整潔,村民生活富裕,特色產業基地接連成片,村莊變公園,果園變網紅打卡地。
“村民日子過得紅紅火火,我們白云片區成為全縣鄉村振興示范片區,可謂名副其實。”2月3日,白云片區返鄉創業能人汪禮與10余名村民正在雪梨基地開展果園春管。說起“詩畫白云”的振興成效,他無比自豪。
產業幫扶讓村民得實惠。自開展鄉村振興以來,建始縣因地制宜發展油菜、蔬菜、特色水果、道地藥材、生豬、蛋雞六大主導產業,發展油菜產業基地11.9萬畝、蔬菜產業基地20.8萬畝、特色水果基地8.1萬畝、道地藥材基地10.2萬畝;建成存欄蛋雞5000羽以上的蛋雞場13個,進一步完善年存欄100萬羽金鳳蛋雞產業園建設;穩定全年生豬出欄63.5萬頭以上、年末存欄42萬頭以上,產業發展初顯成效。
巧借駐村單位實現幫扶全覆蓋。全縣選派1166名骨干力量,組成395個鄉村振興工作隊,實現幫扶全覆蓋。
防返貧動態監測幫扶應扶盡扶。為進一步鞏固和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該縣織牢織密監測預警網絡,對脫貧不穩定戶、突發嚴重困難戶和邊緣易致貧戶三類對象進行動態監測,按照“一戶一措施、一戶一專班”的要求精準幫扶、應扶盡扶,實現64戶218人監測對象的風險穩定消除,牢牢守住了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
就業幫扶解民憂。建始縣積極開展就業幫扶,11個扶貧車間吸納709人就近就業,各個車間帶動脫貧戶勞動力比例均超30%;設置公益崗位2253個,其中含766名易地扶貧搬遷人員。
易遷后續扶持同步推進。把安置小區產業發展納入全域特色產業發展規劃同步推進,近200個特色產業項目帶動8885戶易遷戶持續增收,幫助1.89萬有勞動能力的易遷對象實現穩定就業。
狠抓“五個保障”
“嚴格執行控輟保學聯控聯保機制,全縣義務教育階段入學率、鞏固率均達到100%。”縣教育局負責人在介紹2022年全縣控輟保學情況時這樣說。
抓教育有保障。數據顯示,2022年春秋兩季,該縣累計扶持困難學生3.6萬人次,發放資助資金1495萬元,發放春季學期“雨露計劃”資金615.45萬元,惠及學生4103人。
抓基本醫療有保障。全面落實大病專項救治、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先診療后付費和“一站式”結算等政策,全縣脫貧人口、監測對象基本醫療參保率、補貼率均達到100%。
抓住房安全有保障。健全完善住房安全動態監測和日常巡查機制,扎實開展農村房屋安全隱患排查,2022年實施并驗收危房改造171戶,撥付危改資金346.94萬元,實現危房動態清零。
抓飲水安全有保障。做好飲水安全工程設施管護和飲用水源地保護,制訂季節性缺水應急預案,著力破解部分高山地區季節性缺水難題,持續提高農村供水保障水平。
抓民政兜底有保障。嚴格按照政策標準,按照應保盡保、應救盡救原則,及時將符合條件人員納入救助保障范圍,全縣現有農村低保對象2.5萬人、農村特困對象2458人,截至目前,該縣共為農村低保人員、農村特困人員分別發放資金9007萬元、2590萬元。
下好“五個功夫”
“水變干凈了,瀝青路到家了,環境變好了,我們的生活更加舒適了。”2月5日,談起村里的變化,業州鎮羅家壩村村民郭榮兵喜笑顏開。
近年來,建始縣統籌協調農業產業發展和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堅持黨建引領鄉村治理,實施“法治、德治、自治”三治融合,深入推進共同締造,激發基層活力,助推鄉村振興。
在鄉村治理上下功夫。堅持把鄉村治理作為激發群眾內生動力、實現鄉村有序發展的固本之策和有效保障。鄉風文明理事會和監事會、基礎設施管護協會等群眾自治組織基本實現全覆蓋;“清正奉廉”“清源固廉”“清濁揚廉”“清風育廉”四大工程穩步推進;景陽大樹埡、龍家壩移民美麗家園示范村創建項目通過省級驗收。
在鄉村示范上下功夫。堅持把鄉村示范作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有力抓手。12個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活動試點村建設有序推進;36個鄉村振興重點村加快建設,示范引領效應持續釋放;高坪鎮青里壩數字鄉村試點全面建成;全國首家同步農村數字院線影院建成并投入使用。
在區域協作上下功夫。2021年5月,武漢市洪山區、東湖風景區與建始牽手,拉開省內區域協作對口幫扶帷幕。自牽手以來,兩區為建始縣落實幫扶資金3380萬元,切實扶持建始縣產業、民生、教育、衛生、人才等的發展;聯合中央、省直、州直等30個定點幫扶單位的駐村工作隊,共同推進鄉村振興。
在推進鄉村建設上下功夫。持續鞏固農村廁所革命成果,明確管護主體、完善管護制度、保障管護資金;完成農村廁所糞污與農村生活污水統籌治理試點項目;全縣所有行政村全部納入生活垃圾集中收運處置體系。
在全域旅游上下功夫。依托“康養金地·和美建始”金字招牌,建設一批鄉村旅游網紅打卡地、森林康養和“候鳥”旅居地,休閑療養、康養避暑、生態民宿、創意農場等經濟新業態蓬勃發展,全縣2000余戶農戶變身小老板,帶動2萬余戶脫貧戶吃上“旅游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