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氏串珠
霍氏串珠,它一直都是古生物學家們的心中之痛。
(相關資料圖)
它是被發現于元古宙地層中的宏體化石,其形態看起來就跟它名字一樣是呈現串珠形的,通常都是由幾個到幾十個大小相同的珠子以相同的間距呈單鏈形式排列構成;而且它在全球的多個地點都被發現到了;最離譜的是它的分布時代從距今14.8億的中元古代橫跨到新元古代埃迪卡拉紀,跨度達到了遙不可及的10億年!
這樣的一串像珍珠一樣的宏體化石,居然是生物?就這么點東西,也難怪古生物學家們對其生物成因和系統發育位置一直都充滿了疑惑。
不過這個籠罩著這個謎題的長布,終于被我國科學家給揭開了一角。
山東和安徽發現霍氏串珠化石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與山東科技大學、南京大學、美國弗吉尼亞理工大學等國內外單位的科研人員通力合作,在距今8.5億年-7.2億年的山東魯西地區的石旺莊組和距今9.5億年-7.2億年安徽淮南地區的九里橋組等拉伸紀地層中,幸運地發現了以各種形式保存完整的霍氏串珠標本,這一發現首先就拉伸紀地層中此前都沒有發現霍氏串珠的空白。
這次發現的霍氏串珠有兩種體型,體型較大的霍氏串珠的單個珠子的直徑也就5毫米,小的更是不足1毫米,但它們看起來基本上一模一樣,畢竟“珍珠項鏈”能有啥設計。研究者們通過對部分保存完整的研究,確定霍氏串珠的“珠子”外面包裹著一層有機質外壁的球體,另外就是一開始說的,它們的“珠子”是等間距排列的,這造型就是霍氏串珠的完整形態。
霍氏串珠之謎
這次能有重大的進展的原因主要是因為這些化石都蠻完整的,甚至以不同形式保存。大部分霍氏串珠化石是以碳質壓膜形式保存的,另外還有未完全壓扁的三維有機質壁、印痕和模鑄等其他形式。這么多種的形式,就給了研究者們多方面考量的機會,首先通過拉曼光譜,可以確定這些化石的碳質膜有同等的熱成熟度,說明它們經歷了相同的埋葬過程;其次是一些保存方式證明了它們具有原生有機質成分。
這就證明了霍氏串珠是真化石并且也真的是生物。
那么它們究竟是什么生物?
霍氏串珠的“珠子”外包裹著一層有機質外壁,這層無定形的凝膠質基質讓這些“珠子”能保持等間距的鏈狀排列,而且“珠子”之間不會相互疊壓,也不會定向排列,也沒有首尾兩端分異,這樣的構造,讓科學家們懷疑:霍氏串珠可能是一種在底層沉積物表面扭動爬行的底棲生物。
那其實就算是比較復雜的活動形式了,因此科研人員覺得霍氏串珠不太可能是原核生物,而更可能是發育巨型細胞的真核生物。得出這樣結論還是通過對目前存在的真核生物的參考,基本上這些真核生物都是需要多細胞核才能來控制細胞內部的新陳代謝等行為,因此霍氏串珠大概率還是一種多核體生物。
通過這些研究結果,科研人員們挑選出了不到10種的,有可能是霍氏串珠的親戚的物種進行對比研究,其中最被懷疑的是有殼變形蟲、有孔蟲和真核藻類。最終科研人員們認為藻類最有可能是霍氏串珠的身份。
后記
8億年聽起來已經足夠久遠了,但其實在其他地區還曾發現過14.8億年前的霍氏串珠!但因為太過久遠,很難研究個所以然出來。因此這次發現的這些意義就很重大了,因為它們的形態、結構保存得特別完好,這才給了科研團隊找到真相的機會。
而霍氏串珠這樣早期的特殊生物,也為當時乃至以后的生物的生長和演化提供了重要的參考。
責任編輯:
關鍵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