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4月8日,由江蘇省委網信辦、江蘇省發改委指導,新華日報社主辦的“與江共生 ‘綠’滿新征程——長江經濟帶及黃河流域省級黨報全媒體行”正式啟動,新華日報與長江經濟帶11省(市)、黃河流域以及大灣區、京津冀、海南自貿港的省級黨報代表一道,共同用腳步丈量“靠江而興”的發展前景,沉浸式領略“與江共生”的現實圖景。
(相關資料圖)
山川林泉美,人文風物萃。4月的宜興草長鶯飛,風景正好,美不勝收。8日,長江經濟帶及黃河流域省級黨報全媒體行走進享有“陶都”美譽的歷史文化名城——江蘇宜興,感受這座城市靠江而興、與江共生美麗圖景。
以創為擎,鏈接未來環保策源地
近年來,“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已成為宜興的一張亮麗“名片”。宜興環保科技工業園爭做示范,為美麗中國建設貢獻宜興經驗,以“綠”生“金”,強化綠色發展示范特色。在這樣的背景之下,2017年,國合環境高端裝備制造基地應運而生。國合基地通過組件生態創新聯合體,致力于打造國際領先的環保產業“技術轉化平臺、產業孵化平臺、智能制造平臺”。
踏入國合基地生產型研發中心的產品展示廠房,映入眼簾的就是一座如積木般的雨水采集儀器。國合基地董事總經理邵焜焜介紹,這個雨水采集模塊曾被用于武漢“火神山”醫院雨水收集工程項目,用科技助力抗疫。如今此項目已在華東地區500多個示范使用,如阿里巴巴未來小鎮、杭州市民中心,主要用于灌溉、洗車用途及后續資源化利用。“‘將圖紙變成現實’,國合基地致力于助力將國內科技成果轉化為首臺套樣機,幫助科技創新產品化。”邵焜焜說道,“希望未來能夠實現特色科創資源破代,在科創載體的形成過程中實現資源共享。”
此外,國合基地也會經常性組織青年人創新創業活動,用協同創業方式孵化企業。“未來,我們將更加努力把國合基地建成國際著名的創新型高質量發展生態產業集群,將國合模式打造成國家品牌,為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作出突出貢獻。”邵焜焜說。
以碳為機,打造生態創新新賽道
隨處可見的綠植、清澈見底的河水、干凈的漫步長廊……如今的潼渚村,一片靜謐、淳樸的田園風光。誰又能想到,以前這里的河水又黑又臭,路邊也常看到隨手丟棄的垃圾。
村貌的蝶變離不開環科園和潼渚村的共同努力。近年來,潼渚村充分發揮環科園環保產業的優勢,積極探索“美麗鄉村+生態科技”的新模式。潼渚村橋西實施的“智能環境管家”示范項目,以農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為主攻方向,將農村打造成環境治理展示新窗口,呈現美麗鄉村生態產品的同時,讓環境治理方案可復制。
潼渚村黨總支書記蔣振介紹了環科園鄉村振興環境管家一體化管控平臺的界面,潼渚村的水質情況、垃圾分類回收情況、工作人員分配情況等在管控平臺上一目了然。同時,通過平臺上的智能分析,更有針對性地進行管理決策。“我們采用‘生物生態+物聯網’的技術,通過這個智慧平臺,實現區域生態環境質量整體的提升,讓周邊的民眾感受到整個村子的變化,極大提升了獲得感和幸福感。”蔣振介紹。
“我們村這些年的變化,村民都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一位村民面帶微笑地說道。來到潼渚村時,剛巧趕上一次村里的市集。一個個小吃、工藝品攤位干凈整潔,攤位上的物品擺放整齊,村民們在各攤位前選購自己心儀的物品,村里的孩童在一旁嬉笑玩耍,一片祥和。“我們潼渚村立足村情實際,以橋西生態公園為基礎,打造了鄉村市集品牌‘潼渚十二月市’,通過這樣的文化體驗、生態融合的新型沉浸式市集,讓村級資源都‘活起來’。”潼渚村相關負責人說道。
以綠為底,描繪現代產業新圖景
“污水經過處理后的水真的可以泡茶咖啡嗎?”在聽說宜興城市污水資源概念廠處理后的水可以直接飲用后,不少人心存疑慮。然而,在踏入這座概念廠后,這些疑問也在參觀中得到了一一解答。
“曾經,大多數居民聽說附近要建污水處理廠,都提出了很大的反對意見,而我們就是要打破這樣的常規思維,建成了這樣一座顛覆大家觀念的污水概念廠。”概念廠負責人吳昌敏介紹,自2013年以曲久輝院士為首的中國污水處理概念廠專家委員會成立并啟動概念廠工作以來,宜興概念廠基于多年小試、中試和生產型研究,采用了更為環境友好生態和諧的處理方式,并確定了出水水質。自2021年10月正式運行后,概念廠積極開展“水-肥-氣”綜合利用,通過在資源收儲、設備配置和工藝優化方面的持續優化,目前已實現了廠區內總能源65%~85%的自給率,水質凈化中心更是實現了100%能源自給。
“污水就是資源!這座概念廠是全國首座具有領先示范效應的污水處理廠,在江蘇乃至全國都起著標桿示范的作用。”吳昌敏面露笑容,帶著些許驕傲地說道,宜興城市污水資源概念廠展示著未來污水綠色可持續利用的多重可能,掀開了中國科學治理污水的嶄新篇章,也實現了從跟跑到領跑的跨越式發展。
在概念廠咖啡廳,品嘗一杯“水池咖啡”是必不可少的。“看似這只是一杯普通的咖啡,但聽說泡咖啡的水是污水處理后的達標水泡的,感覺很新奇,也很特別。希望在未來,這樣的污水技術能夠更好更快發展!”一位隨行記者說道。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楊曄 姚政宇/文 吳俊/圖)
審核:潘瑞凱
責任編輯:楊曄
關鍵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