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東盟經貿合作日益密切。去年11月,雙方宣布建立全面戰略伙伴關系,為進一步深化經貿合作帶來了新機遇。隨著《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正式生效,一個全球人口最多、經貿規模最大、最具發展潛力的自由貿易區揚帆起航,為東亞區域經濟一體化注入了新動力。

作為開放型經濟大省,江蘇與東盟經貿關系密切,經濟互補性強,產業鏈、供應鏈聯系緊密,今年以來東盟更是超越美國成為我省第二大貿易伙伴。9月20日,江蘇企業走進東盟對話會在南京舉辦,會上圍繞RCEP背景下的機遇與挑戰,探討了未來江蘇走進東盟企業的發展前景與風險,為深化區域互聯互通帶來了江蘇的思考。
合作互惠
開局之年帶來企業發展新機遇
今年是中國東盟全面戰略伙伴關系開局之年,也是RCEP生效實施的第一年。記者獲悉,今年1至6月,我省對東盟進出口為3457.1億元,同比增長26.3%。截至2022年6月,我省在東盟地區設立境外企業(機構)1437家,中方協議投資額166億美元,占全省對外投資的18.1%。
江蘇與東盟區域合作不斷深化的背后,是囊括了東亞主要經濟體和新興市場國家的RCEP為雙方搭建起的橋梁。中國駐東盟使團大使鄧錫軍表示,RCEP成員之間經濟高度互補,域內資本要素、技術要素、勞動力要素齊全。協定實施提供了廣闊的一體化大市場,推動域內優化分工合作,消費擴容提質,產業轉型升級,產業鏈供應鏈融合、創新發展,為江蘇企業“走出去”釋放了巨大的政策紅利。
“今年RCEP協定的生效為區域經濟增長帶來強勁動力, 充分利用好RCEP區域開放的有利條件,已成為各成員國經濟復蘇增長的重要舉措。”省外辦一級巡視員黃錫強表示。東盟作為RCEP的發起者,在RCEP生效實施后繼續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盡管面臨全球經濟下行的沖擊,江蘇與東盟經貿合作依然逆勢上漲,今年7月,江蘇省與商務部共同在蘇州舉辦東盟—中日韓(10+3)產業鏈供應鏈合作論壇暨東亞企業家太湖論壇,活動得到了東盟國家駐滬總領館的積極響應和大力支持。與會各方圍繞企業投資、園區建設、數字貿易、跨境電商等議題達成了一系列共識,為江蘇與東盟經貿合作注入了新動能。
融合發展
參與構建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
隨著RCEP貿易投資規則的實施,雙方合作的機制平臺打造愈發完善。記者獲悉,江蘇與東盟國家締結正式友城11對、友好交流城市16對,覆蓋東盟10國。中新蘇州工業園區聯合協調理事會、新蘇合作理事會、江蘇-泰國駐滬機構交流合作工作聯委會、江蘇-越南地方政府合作聯席會等合作機制為我省與東盟國家開展全方位交往搭建有效平臺。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經濟特區等我省境外園區和我省在東盟國家海外商協會全力抗疫情、保生產、抓就業、促交流,為“構建更為緊密的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貢獻了江蘇力量。
企業是江蘇與東盟友好合作的建設者、維護者和貢獻者。因此加強雙方合作,需要幫助企業更好地融入地方發展需求。鄧錫軍建議,一是需要熟悉協定優惠承諾,合理優化產業布局。RCEP進一步放寬了成員間貨物、服務、投資等領域市場準入條件,推動各國海關程序和技術標準融合統一。特別是,協定采用原產地累積規則,有助于企業更加靈活地進行產業布局,建立更精細、更完善的產業鏈分工體系,降低最終產品生產成本,從而為深度開拓東盟市場、在亞太甚至全球范圍內優化供應鏈布局提供了更多可能和選擇。企業應加強學習、提高認識,用好、用足RCEP協定各項優惠承諾。二是加快科技創新步伐,提升產業基礎能力。隨著RCEP貿易投資規則的實施,紡織業等勞動密集型產業可能加速向東南亞轉移,中國與東盟國家在低端產業環節的競爭或將進一步加劇。與此同時,中國在高端產品和關鍵技術上仍存在“卡脖子”難題,倒逼企業加快科技創新步伐,提高產品質量和附加值。企業應加大技術研發和投入,補齊短板、突破瓶頸,利用部分產品逐步降稅的窗口期,加快轉型升級,提升創新能力,實現產業高質量發展。
走出國門
風險意識和法律資源保駕護航
在RCEP背景下,企業紛紛揚帆出海,在走出去的過程中還有很多風險和挑戰。相關專家建議,企業應對目標國進行充分的考察和評估。牢固樹立以人為本、員工生命高于一切的理念,克服麻痹和僥幸心理,強化風險防范意識,建立企業安保體系。要尊重當地宗教文化風俗習慣的差異,積極履行社會責任,融入當地,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
“中國的涉外法律公司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一支隊伍,可以發揮巨大的作用,為企業解決爭議。”國浩律師事務所合伙人陳發云表示,“對于企業來說,走到海外一定要有法律風險意識,懂得整合全球優質法律資源。”(見習記者 沈玉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