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是中國社會歷史形象化的百科全書,國學大師王國維曾講:“戲曲是以歌舞講故事”(《人民日報》2015年5月7日第24版)。昨晚北京長安大戲院“歡聚京城國粹經典”——京劇名家名段演唱會,有助于加深對此的認識。
【資料圖】
小生經典名劇,《白門樓》呂布唱段“今日里在陣前大敗一仗”:“今日里在陣前大敗一仗,似猛虎離山崗灑落平陽。想當初眾諸侯集會一黨,約定了虎牢關大擺戰場。一桿戟一騎馬陣頭之上,戰敗了眾諸侯桃園的劉關張。今日里失小沛身入羅網,怕的是進帳去一命身亡。俺好比夏后羿月窟遭殃,俺好比楚重瞳自刎在烏江。俺好比絕龍嶺聞仲命喪,俺好比三齊王命喪在未央。莫奈何進寶帳將賊哄誆,我這里低下頭假意歸降”。
唱詞當中,四個“俺好比”,都是典故。李商隱的詩詞幾乎每句都有掌故,理解起來頗有難度。按照張伯駒的說法:“詩詞創作的要則只有兩條。一是諳熟掌故,二是精通格律。而要做到這兩條,惟一的辦法就是強記”。培根則認為,知識不過是記憶。
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國粹京劇。中華民族文化經典。根據《三國演義》改編的京劇,總結前人的歷史經驗教訓,“已有技術”再提高,同現有已知技術相比有進步的解決問題的技術方案,就是專利。
青衣女性青年演員,唱腔阿娜多姿,短裙顏色搭配身段,窈窕淑女,恍如《天鵝湖》的場景?!靶蕾p京劇,一聽唱腔,二看身段,唱腔身段直觀反映戲曲民族品格美學主張”(《人民日報》2020年11月26日)。
(2022年7月10日馬秀山)
相關鏈接:
莎翁說:“戲劇是時代的綜合而簡練的歷史記錄者”?!跋ED有悲劇,意大利有歌劇,俄國有芭蕾舞劇,英國有莎士比亞戲劇。這些雅樂往往是他們民族的驕傲和自信的源泉”(《人民日報》2014年11月18日)。
戲劇是成熟社會自我凈化的本能的產物(《人民日報》2014)。
京劇唱詞引經據典,逐字翻譯往往會破壞原有的韻味。要打通東方文化和西方觀眾的心,最好的方式是在西方文化里找對應。把《打龍袍》里剛正不阿的包拯與賞罰分明的所羅門相提并論,用初生的維納斯來形容《貴妃醉酒》中楊貴妃的醉態。東方典故西方常識,通俗易懂,觀眾喜聞樂見(《人民日報》2015年2月24日第5版)。
黑格爾說:民族有戲劇,標志著這個民族走向成熟。戲劇是開化的民族生活的產物(《人民日報》2015)。
俄羅斯人民“少了戲劇,沒法生活”(契訶夫語)的劇場情感與精神追求——白天為黑面包焦慮發愁,晚上仍然衣冠楚楚地出現在劇場?!皯騽Χ砹_斯人究竟意味著什么”?“劇院就是教堂”(《人民日報》2016年8月2日第14版)。
雖然都說“聽書長智,看戲亂心”,鄉村的文化生活,很早就有了明顯的階級界限(孫犁:《風云初記》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印刷第224頁)。
你看她穿的裙子短得都露出了膝蓋。漂亮就該展示。那你也穿那么短的裙子嗎?我沒有她那么漂亮的膝蓋(夢露主演的《尼亞加拉》又名《飛瀑欲潮》的丈夫與為其療傷的鄰居妻子對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