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中濤(云南大學副校長):“云大”1922年建校私立東陸大學,1932年更為省立大學,1938年為國立大學并由熊慶來(云南彌勒人)任校長。1961年,英國不列顛百科全書將“云大”列為中國15所大學之一,東南亞研究是其特色,邊疆治理亦是重點學科之一。
錢乘旦(中國英國史研究會名譽會長、北京大學教授):40年前進入英國史學界,1978年當時作為小字輩,泰山仰止老前輩(致辭部分)。
主旨演講部分:歷史學及世界史的研究要做深、做透、做小。有種傾向是對體系的否定,甚至反體系,碎片化。體系是歷史學研究的本質特征,不以研究人員的意志為轉移。歷史學家尋找史料整理史料,書寫歷史即對有意義的史料進行撰寫。同樣史料,史學家選擇不同地使用,這就是體系在起作用,體系支配其運用不同的史料。中國史學傳統是傳記型的。理想的實用型就是《資治通鑒》。考據影響的頂峰是在清代,是因為文字獄的緣故。西方史學體系是多樣化,追溯源頭,有敘事和編年傳統。西方是時空敘事,中國是人物敘事。西方史學以追求知識為目標,但也吸取歷史教訓和經驗。代表作是修昔底德的《伯羅奔尼撒的戰爭》。中世紀是神學和教會、圣經的體系時代;近現代突破了中世紀體系,形成人文主義體系如伏爾泰的作品,工業革命技術發展又形成了科技體系,蘭克是代表人物自稱科技史。20世紀后,體系變化是“一股獨大”變成“多元多樣化”。目前走向雜亂無章,以致美國歷史學家各自為政,只能用“后現代”作為一個“袋子”裝進去。20世紀上半葉,湯因比等為代表人物,下半葉,英國的馬克思主義西方學派,法國年鑒學派。二戰后的社會史蔚然成風,即沒有政治史的社會史。最近出來了大歷史,這是對碎片化的反應或反動。體現是在史學研究中確認一個框架,將研究放入其中,故必須有理論的指導,框架是關鍵,其邊界就是理論,理論意味著框架的邊際,沒有框架的邊際,理論就不存在。值得注意的傾向,即只要題目小就是選題好,以小見大,但這個大是體系化理論,重要的是體系,不可拋棄體系。體系自然存在,自覺不自覺地影響著你自己。
高岱(中國英國史研究會會長):就研究對象國來說,中國英國史研究會是最好的,超過美國史和德國史及日本史,美國史也是從英國史分出去的。每年至少開一次理事會和全體會員大會,并不要求年年都有新文章,能來就行,相互學習促進。云南是三大帝國(英法清)抗衡之地,當時云南有的東西,上海都沒有。楊伯鏞(籃球明星及教練名家)是云南人。
主旨演講部分:目前國內的大戰研究還只限于戰史。英國檔案解密制度一般需30年。1917年的俄國二月革命和美國四月參戰為標志是一戰前后的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歐洲戰場,世界性不明顯;但美俄的加入形成世界性。
劉景華(天津師范大學教授):上世紀80年代的學術研究迎來繁榮時期。36年前第一次參加英國史研究學術會議,總計9天,還特意為年輕學者開了小會。馬克思對城鄉有四個階段:城市是農業社會的集結地,公社也體現為城市,城市必須依賴鄉村才能生存。亞細亞則是未曾分離的統一(城市)。農村統治城市(領主在城堡里),經濟上城市商人剝削農村;第二階段是城鄉對立;第三階段是鄉村城市化;上述評論是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第四階段:后工業社會(英國是19世紀,70%的人口為城市人口)。特點是城鄉一體化但城市為主導,工業化是城市化的基礎。
陳曉律(南京大學教授):君權變化的政治意義。英國革命之前造了大量的理論,國王是肉胎凡體,也會犯錯,故可以審判?!霸鹿獯挡凰狼f稼”。國會出現了國王陛下的反對黨。同一國家同一共同體下的反對黨,是為了國家的利益而討論爭吵爭論。英國國王的功能是,抵制政治精英的野心,即主人(國王)是無權的,而管家(首相)不能世襲。德國和以色列也是如此。這就是英國國王的理性政治設計,扼制野心和私動(欲)。
金海(中國社科院世界史研究所研究員):《杰伊條約》是英美之間的條約,守成與新生國家的相處。1783年巴黎和約,英國承認了美國的獨立,英國的外交是以歐洲為主的軍事均衡。英美的經濟沖突,英國把美國納入自己體系即控制與反控制;再就是英國在北美的哨所控制。1794年杰伊出使英國,能否獲得英國承認是美國的目標,杰伊多次想與英國外交大臣克倫威爾會談但以歐洲戰事繁忙為由拒絕。
許潔明(云南大學教授):《英國貴族文化史》(即將出版發行)。History 不是her story(歷史是他的歷史而不是她的歷史,傳統歷史仍然是男性的歷史即在英文中男性他與女性她:His and her)。馬來西亞在東南亞十國中位居第三(綜合國力),排在新加坡和文萊之后,新加坡是城市國家,文萊是石油國家;緬甸位居最后。馬來西亞是借鑒英國的君主立憲制的聯邦制國家。緬甸是英國維護印度東部兩個邦而進行拓展的結果。馬來西亞是交通要道的經濟利益,西馬來西亞基本無戰事,東馬來西亞則是買來的。馬來西亞的聯邦是各個蘇丹國的合并,而緬甸則是族群為單位的聯邦,小乘佛教影響巨大,傳統教育體系就是小乘佛教,男子識字過半,女子則只有1%。
錢乘旦教授在分組討論時的點評:研究在深入,但理論支撐與框架沒有充分體現出來,不僅需要資料支撐,更要理論支撐,從而“以小見大”。這也是整個歷史學界的普遍現象,現代性是民族性的特征。支撐有三,一是地圖以示邊界;二是媒介借以宣傳;三是人口普查。國際關系論文,首先是什么理論(模型),接著討論占1/3篇幅,再下面找一個案例,符合模型即可。歷史不要例子。全是檔案資料,此外什么都不知道。這是兩個不同的論文發展趨向,都不好,都反對。
分組討論:英國的需求管理,就是如何治理“滯脹”(山東師范大學歷史學院院長毛銳)。迫害并不能改變一個人的內心信仰。
陳曉律教授在分組討論的點評:世界史如何定位?世界史是1840年才產生的,中國史古而有之,世界史起點與目標和中國史截然不同,世界史是睜眼看世界。“知己知彼”,知彼就是世界史。林則徐是中國世界史的開山鼻祖,被看作是大逆不道,他委托魏源編世界史《海閣圖志》,梁啟超說,中國遺族,肥了日本。被日本重用創新。以前不知道而現在知道了就是創新。研究英國歷史向中國人介紹英國,這是世界史的定位。熱門、冷門、基礎(考古考證)這是外國史研究的三大分類,目前我們還無能力做第三類研究。以中國視角看世界,將有限的資源投入到與中國建設發展有關的問題研究。只有名校才有世界史。江蘇省有1400位史學研究者,100名搞世界史,14:1(本國史與世界史),美英是8:1。
歷史是縱向研究。殖民與被殖民是相互適應,即便有不平等,流傳到今天也成了遺產。研究一定要雙視角。
關于臺海危機:冷戰前是意識形態占主導;冷戰后,國際利益或實際利益上升。再冷戰后,政治結構制度是意識形態的延續和翻版。19世紀地緣政治爭執(地緣政治)。歷史有后果說。即便檔案不解密也會知道個八九不離十。夫人(情人)已嫁他人(已經離去),再去查找情書還有何意義呢?!

(資料圖片)
梅雪芹(清華大學教授):《未終結的帝國》(書)。英帝國好比一種超級有機物(斯賓格勒)。出身決定認知。見識決定認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