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央 行發布消息,為支持實體經濟發展,促進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中國人民銀行決定于2022年4月25日下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0.25個百分點(不含已 執行5%存款準備金率的金融機構)。為加大對小微企業和“三農”的支持力度,對沒有跨省經營的城商行和存款準備金率高于5%的農商行,在下調存款準備金率 0.25個百分點的基礎上,再額外多降0.25個百分點。本次下調后,金融機構加權平均存款準備金率為8.1%。
此次降準為全面降準,共計釋放長期資金約5300億元。
從時間點上看,這是今年以來首次降準,上一次央行宣布降準還是2021年12月6日。彼時,央行宣布于2021年12月15日下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不含已執行5%存款準備金率的金融機構)。
降準是央行擴張性貨幣政策之一。央行降低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影響銀行可貸資金數量從而增大信貸規模,提高貨幣供應量,釋放流動性,刺激經濟增長。
中國人民銀行有關負責人就下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答記者問
1.此次降準的目的是什么?
答: 當前流動性已處于合理充裕水平。此次降準的目的,一是優化金融機構資金結構,增加金融機構長期穩定資金來源,增強金融機構資金配置能力,加大對實體經濟的 支持力度。二是引導金融機構積極運用降準資金支持受疫情嚴重影響行業和中小微企業。三是此次降準降低金融機構資金成本每年約65億元,通過金融機構傳導可 促進降低社會綜合融資成本。
2.此次降準釋放多少資金?
答:此次降準共計釋放長期資金約5300億元。 此次降準為全面降準,除已執行5%存款準備金率的部分法人金融機構外,對其他金融機構普遍下調存款準備金率0.25個百分點。對沒有跨省經營的城商行和存 款準備金率高于5%的農商行,在下調存款準備金率0.25個百分點的基礎上,再額外多降0.25個百分點,有利于加大對小微企業和“三農”的支持力度。
3.此次降準后有什么綜合考慮?
答:人民銀行將繼續實施穩健貨幣政策。一是密切關注物價走勢變化,保持物價總體穩定。二是密切關注主要發達經濟體貨幣政策調整,兼顧內外平衡。同時,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促進降低綜合融資成本,穩定宏觀經濟大盤。
影響:利好穩增長,利好房市、股市、債市,提振市場信心
1.振市場信心實體經濟層面,穩增長、穩信心,加大對中小微企業信貸支持力度。降準有助于加強金融對實體經濟特別是中小微企業的支持,促進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
2.金融機構層面,降低存款準備金率有助于緩解銀行負債端壓力,鼓勵和引導金融機構擴大信貸投放、持續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
3.利好債市。本次降準將緩解4月政府債發行、繳稅、與MLF到期等資金面壓力,10年期國債活躍券220003收益率迅速下行近2.5個基點,報2.745%,處于年內較低水平。
4.利好股市。股市是貨幣的晴雨表,本次降準直接降低利率,將提升股市估值。隨著風險偏好修復和無風險利率下 降,關注未來結構性牛市的五大機會。
興業證券研報指出,降準落地有望提振短期市場情緒,歷次降準落地后一周市場上漲概率較高,創業板指與滬深300上漲概率均達六成;而從漲跌幅中位數看,降準落地后一周創業板指表現優于滬深300,風格上成長和消費優于周期和金融。
5.利好樓市。降準有助于金融機構滿足合理住房需求,緩釋房地產流動性風險,有助于房地產軟著陸。近期監管放松房企融資渠道,支持房企發債、并購貸。已經有70多個城市加入到房地產調控松綁的行列。
人民銀行金融市場司司長鄒瀾14日介紹,3月份以來,由于市場需求減弱,全國已經有一百多個城市的銀行根據市場變化和自身經營情況,自主下調了房貸利率,平均幅度在20個到60個基點不等。
中原研究院分析認為,降準落地后,有助于房貸利率下調在更多城市鋪開,從而提振市場信心,加快樓市需求釋放。
58 安居客房產研究院分院院長張波指出,此次降準是貨幣政策落實體現,通過降準進一步向市場釋放流動性,加強跨周期調節,優化金融機構的資金結構,提升金融服 務能力,更好地支持實體經濟,推進經濟穩步運行。去年四季度央行強調金融機構對房地產合理資金需求要給予支持,加上降準措施,房企現金流壓力預計將得到明 顯好轉,加之并購貸的同步推行,有利于提振市場信心,積極防范房地產市場風險,推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盤 古智庫高級研究員江瀚表示,降準是一個大的貨幣政策及貨幣工具,對房地產市場的整體影響是相對比較樂觀和積極的。當前降準對房地產市場的影響是多方面的。 降準代表了整體市場資金面更加充裕,有助于房地產市場更好的發展;從房企角度看,降準能讓房企獲得更多的信貸支持,資金壓力會有所緩解;對個人貸款者而 言,降準后銀行房貸的壓力將減小,去年長期不放款的現象將得到有效改善。
6.人民幣匯率有貶值預期,但壓力不大。中美經濟周期錯位導致貨幣政策相左,美聯儲加息,中國此時選擇寬松的貨幣政策,帶來一定人民幣貶值和資本外流壓力,但影響總體有限并有相關措施。
上游新聞綜合自中國人民銀行官網、澤平宏觀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