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桂陽縣太和鎮溪口村的高標準農田里,1600余畝油菜花迎春開放,機耕道與灌溉渠縱橫交錯,油菜花地分成了大小不一的花田,構成一幅美不勝收的畫卷。美景更迎新收成,即將成熟的油菜每畝可產油250多公斤,每畝產值可達3000余元,當地農戶將收獲新春的第一批收入。
如果不是親眼目睹,無法相信兩年前這里還是一方瘠土。溪口村地塊狹小分散,土地效益低下。“過去基礎設施差,一年下來,種稻費心費力,產量卻不高。”吳知成是村里的種糧大戶,談及建設高標準農田帶來的成果,他說,“建成后,一畝稻田的人力成本節省了40%,產量也提高了25%。”今年他將自己承包的土地擴增到了400余畝,發展“稻稻油”輪作模式。
如今,溪口村糧食種植面積1820畝,惠及群眾2000余人。“我家里有五畝多田,以前的租金是一百多塊錢一畝,現在田改好了,租金有三百多塊錢一畝了。”村民徐春召說。

“高標準農田建設好了,回來種田的人也多了。村里老百姓收益也增加了,鄉村越來越美麗了,鄉村振興越來越有底氣了!”桂陽縣太和鎮溪口村黨支部書記、村委主任吳朗高興地說。
和溪口村一樣,桂陽縣太和鎮神下村在改造之前,農業生產只能看天吃飯。高標準農田項目正式完工后,耕地集中連片,農田可引水入田,曾經的“地塊塊”“矮埂埂”“彎彎渠”成了搶手的“香餑餑”。如今,每畝土地的人力成本節省40%以上,每畝水稻產量提高150公斤左右。桂陽縣太和鎮神下村種糧大戶徐文奇說,以前土地不收田租請人來種,現在農田建設好之后,種田大戶爭著來種。據悉,從2011年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至今,桂陽縣共建成41.93萬畝高標準農田,真正實現了“旱能灌、澇能排、旱澇保收”,讓項目區40.6萬人直接受益。
桂陽縣還在認真落實耕地地力保護補貼、糧食適度規模經營補貼等政策的基礎上,細化和貫徹疫情防控期間穩定農業農村發展政策,在水稻生產、農機購置補貼、企業和農民返崗復工等方面給予重點支持。“我們將30畝以上的種植戶全部納入集中育秧項目進行扶持,對集中育秧主體裝備專業化集中育秧設施設備,按投資額度的20%~30%進行獎補,對自主推廣拋秧機械的主體購買的拋秧機按購買成本的20%予以補貼。縣財政安排3000萬元對種植大戶進行獎勵,拿出700萬元對優質稻種植收購進行獎勵,按高于國家最低收購價格每百斤6元的標準收購中晚稻。”桂陽縣農業農村局局長彭林軍說。截至目前,桂陽縣已發展糧食專業合作社159家、家庭農場73個、種植大戶1000余戶,共流轉土地24.5萬畝。( 廖詩卉 黃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