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8日,安化縣小淹鎮百花村。
大雪剛過,天地間一片素白。80后“湖南省十佳農民”李昌瑞在APP上查看種植大棚的情況,一切無恙,接著撥了通電話:“家里下新春第二場雪了,瑞雪兆豐年,今年預計又是個豐收年。”
與李昌瑞通話的是他在深圳發展的老鄉朋友。不久前,李昌瑞將省委宣傳部駐安化對口幫扶工作組、安化縣委宣傳部主編的《我心歸處是安化》一書快遞給他,“書里返鄉能人的故事,感動了我,相信也會感動他。最是故鄉能創業啊!”
2014年,時年32歲的李昌瑞從“生意已風生水起的深圳”,回到他“曾經一心想走出去的大山”,前后投入4000萬元,生產綠色農產品。這些年,僅百花村及附近幾個村,就有十多位能人回鄉,養殖對蝦、建生態豬場、創辦茶廠……

近年來,安化大力開展“迎老鄉、回故鄉、建家鄉”活動,5年來共引進項目156個,總投資648.97億元,其中鄉友回鄉投資占比超60%,形成了獨特的“安化現象”。
梅山文化作旗幟 念茲在茲的鄉愁
離開東莞前一晚,李良軒和一個在南方做媒體的老鄉朋友喝了個痛快,那天他們只有一個話題,“盡早回去,不做家鄉陌生人。”
在東莞,李良軒在某臺資企業任副總經理,管理上千人的團隊,年收入幾十萬元。2013年,李良軒回到家鄉安化縣大福鎮,創辦了一家材料公司,積極宣傳推廣梅山文化,如今是梅山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李良軒回鄉并非一時沖動,在南方打拼時,他就自費運營了宣傳家鄉的網站,成立商會,總希望為家鄉多做些事,“我是個典型的安化人,一個梅山蠻子。”
安化古稱梅山,自宋建縣以來,風氣大開、英才輩出,涌現了一大批歷史文化名人和現代風云人物,形成了獨樹一幟的“梅山文化”。
“‘梅山文化’是面旗幟,”安化縣投資促進服務中心主任朱向陽說,以鄉情鄉音鄉韻為紐帶,安化每年赴廣東等地招商,組織開展返鄉座談會;拍攝《中國夢·安化情》電視專題片,講述好“安化故事”;大力表彰返鄉創業突出代表,激發鄉賢回報桑梓的情懷。
能人回鄉,又進一步弘揚了“梅山文化”。冷市鎮人黃郎云創立安化縣茶香花海生態體驗園有限公司,投資5.4億元,建設世界一流的生態觀光茶園,建立梅山文化博物館和茶文化研究院;滔溪鎮人姚社初斥資15億元打造百花寨茶旅文康一體化開發項目,重點挖掘當地歷史資源、修復歷史遺跡,傳承山寨文化、梅山文化;仙溪鎮人張青娥在湖南大學陳飛虎教授幫助下,投資2億元,在古梅山文化發源地仙溪,打造中國梅山文化園,被列入湖南省文化產業重點項目。
能人返鄉的故事進一步豐富了“梅山文化”的精神內涵。打開《我心歸處是安化》,一股“富而思源,回報桑梓”之情躍然紙上。姚社初說:“作為一個安化人,喝著家鄉的水、家鄉的茶長大,誰不希望家鄉好?家鄉發展得好,受益的不僅僅是家鄉的人,在外地的安化人也同樣感到光榮。”小淹鎮人李云投資1.2億元建茶旅文化創業園,被稱作“黑茶文化行走的符號”,“我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數的云,喝過許多種類的酒,獨愛家鄉的那杯黑茶。”
朱向陽說,念茲在茲的鄉愁文化不受年齡的限制,安化返鄉創業的能人從“50后”跨越到“90后”。
本地資源為基礎
構建產業發展新格局
2月17日,安化縣“裕通永”茶行。
這是一家擁有兩百年歷史的老茶行,現在是安化黑茶抖音電商直播基地,內設幾十個共享直播間,目前共進駐商家2300多家,日均銷售超130萬元。
2020年,向懿回到家鄉建設運營安化黑茶抖音電商直播基地。從種茶開始,在縣委、縣政府的支持下,向懿將黑茶產業數字化,不斷借助互聯網推廣銷售安化黑茶,2020年,安化黑茶品牌估值由37.13億元提升到639.9億元,向懿和團隊年銷售過億元。
安化縣商務局黨組書記伍哲純介紹,安化縣常年在外務工、經商人員達20多萬,其中不少人成為商界能人。能人回鄉建家鄉,項目緊扣本地資源,涵蓋茶旅文、生態保護和種植等,一二三產業全覆蓋,為安化構建產業發展新格局注入力量。
百花寨生態園、茶鄉花海生態體驗園、云臺山風景區,分布在安化縣南、北、西部,呈倒“品”字型,是安化縣茶旅文體康一體化的典型代表。3個項目均由返鄉能人投資。
大福鎮人嚴漢強曾在中國中航工業集團任電子技術工程師。2013年,29歲的嚴漢強返鄉做糧食種植,成立湖南省豐煒實業有限責任公司。之后,他根據種植業需要結合自身技術優勢,自主研發出太陽能殺蟲燈、太陽能路燈、智慧景觀燈,目前公司擁有十余項國家專利,躋身“湖南省高新技術企業”。
據統計,目前安化縣共有規模以上企業176家,其中超過50%由老鄉回鄉創辦。去年,這些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100多億元,占全縣規模工業總產值的60%。
富民興業是動力
助力鄉村振興
李昌瑞14歲離開家鄉南下打工,2014年回到家鄉,就是想“帶鄉親們一起致富”。回鄉搞生態種植,李昌瑞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以土地入股等方式,幫助村民增收。同時引導村民制作安化腐乳等地方特色產品,通過合作社銷售,開辟更多收入渠道。
這些年,李昌瑞共幫扶建檔立卡貧困戶366戶1065人,幫助貧困戶人均年增收2000元以上。李學文養了50多只土雞,通過合作社銷售,獲得1萬多元收入,他種的黃桃樹每株每年也可賺800多元。
“富民興業是我回來的動力,也成了公司發展的動力。”李昌瑞說,將返鄉創業融入到鄉村振興的大局,村民增收和企業發展良性互動。目前,他的合作社覆蓋3個村,創造就業崗位80多個。去年,公司年產值5000多萬元,年利潤500多萬元,助力百花村農民戶均增收6000元。
能人返鄉,富興一方。2013年,肖尚梅回到家鄉羊角塘鎮建設高標準生態油茶基地,流轉1.2萬畝荒山林地,種植油茶樹120余萬株。2016年,建起年產7000噸純茶籽油的油料加工廠。
肖尚梅的油茶成為當地村民致富“金果果”,解決60余人就業,季節性用工3萬余人次,共支付勞務工資800余萬元。在他的帶動下,安化縣油茶種植面積超1.5萬畝,成為農民又一致富產業。
得益于回鄉能人帶動。近5年,安化GDP年均增長6.9%,人均GDP年均增長8.8%。2019年4月,全縣130個貧困村全部出列。
親商安商為關鍵
最是故鄉能創業
2月18日,安化縣“三大競賽”暨產業動員大會召開。會議要求在“放管服”改革、網上政務服務和行政審批效能監管等方面持續發力,加快形成更加法治化、便利化營商環境,保持在益陽市營商環境測評中爭先搶位的優勢。
“返鄉能人帶著感情返鄉創業,我們要帶著感情為他們服務。”伍哲純說,項目落地時做好生產要素、基礎設施保證等,引導企業轉型升級,企業遇到困難,盡全力幫助。
茶鄉花海生態體驗園開建后,安化縣成立專門的項目指揮部,選派10余名專業人才支持體驗園建設,整合資金1.2億元配套建設游客服務中心、迎賓廣場、生態停車場等公共設施,爭取“以工代賑銜接鄉村振興戰略試點”等項目12個。縣里還把易地搬遷安置點建在景區旁,共安置貧困戶517戶2137人,是我省第二大易地搬遷集中安置小區,既解決景區建設和運營的勞動用工,也使搬遷戶能在家門口就業,賺錢又顧家。
2016年,曾曄回到田莊鄉創辦安化金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縣委、縣政府為其在生產用地、金融等方面提供優惠政策。2020年,在安化縣有關部門支持下,金厚生物科技投資成立湖南酶時代生物科技公司,新建一條植物提取精煉生產線,生產高科技含量的新藥物中間體。
李昌瑞對這點感受深刻,2016年,一場大水漫灌了他的種植基地,造成損失600萬元,當地政府通過各種政策,幫他彌補損失,并優化水利基礎設施。近年,基地年年豐收。
通電話時,聽說家中下雪,深圳那位朋友關心地問李昌瑞會不會因雪受災?李昌瑞把這段經歷講給他聽。“寄書也好,講我的經歷也罷,他懂我的意思,新時代的山鄉巨變,需要更多人來書寫。”李昌瑞笑著說。
短評
引能人返鄉 謀“山鄉巨變”
楊興東
安化能人返鄉的創業故事,讀起來令人動容、催人奮進。他們,有的放棄大城市高薪,投入幾千萬元進行綠色農產品開發,有的一片赤誠報桑梓,帶領鄉親們奔富路……在農村這片廣闊的天地里,心之所向,春之朝陽。
親不親,家鄉人。安化縣常年在外務工、經商人員有20多萬人,其中不少人發展成為商界能人。這些年來,安化縣“引老鄉、回故鄉、建家鄉”取得明顯成效。一大批能人回鄉建家鄉項目緊扣本地資源,投資體量大,既涵蓋傳統茶葉生產加工、農特產品加工等,又有新材料、茶旅文康、中醫藥等優勢產業,為安化縣優化產業結構、解決就業作出積極貢獻。據統計,目前安化縣規模以上企業中,超過50%是由老鄉回鄉創辦,這些企業實現的工業總產值占到了全縣規模工業總產值的60%,形成引人關注的“安化現象”。
喜迎百鳳還巢來,投資創業興家鄉。安化的生動實踐,正是全省各地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積極促進城鄉要素雙向流動的真實寫照。虎年春節期間,我省不少縣市區舉行了“迎老鄉、回故鄉、創三湘”活動。正是在家鄉政府的滿滿誠意、故土的發展前景感召下、吸引下,不少人就毅然回到了“曾經一心想走出去的大山”。這些巨子能人有工作經驗、有資金積累,有新技術、新設備,有新理念、新視野,是描繪新時代“山鄉巨變”的重要力量。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在外游子對家鄉的概念,不再是“模糊的悵望”,而是“此心安處是吾鄉”。引老鄉、回故鄉、建家鄉,自有親情吸引,更有責任和擔當使然。讓返鄉創業者安心創業,為他們營造良好創業環境,支持他們走出第一步、做大做強,則是家鄉人應有的熱情。誰擁有這份主動和自覺,誰就能迎回更多的老鄉。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推進返鄉入鄉創業園建設,落實各項扶持政策。”這是明確的要求,更是科學的指導、振興的希望。
打“鄉情牌”、唱經濟戲,離不開親商、安商的舉措。良好的營商環境,能釋放出“近悅遠來、歸入流水”的聚合效應。引能人返鄉,讓其他有志之士聞之而來,新時代“山鄉巨變”的美景還遠嗎!(龔柏威)
